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东       |        大湾区        |         眼界       |        文旅       
湾区故事:深职大主动数字化 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舞台
2023-09-08 14:53:59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李克军 责编:张琳瑞

  从清末民初的实业兴国,到当代中国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高职教育从未停止探索。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职院位于深圳这座创新创业之都,从诞生起就肩负了探索创新现代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今年6月6日,教育部正式同意以深职院为基础整合资源设立公办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8月31日,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迎来首批200名2023级本科新生。据了解,该校今年本科首次招收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现代通信工程、人工智能工程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技术、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数字动画等6大专业,同时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方式,开设未来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验班)。首届本科全部面向广东省内本科批次招生,数字动画专业招收美术类考生,其它专业招收物理类考生。深职大首届本科生招生物理类所有专业投档分数线均超过特殊类型控制线,投档最高分595分(超本科控制线156分,超特控线56分),最低分555分(超本科控制线116分,超特控线16分)。其中,未来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验班)首届招生15人,报到率100%。

  作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典范,深职大如何快速转换角色,交出这份答卷?学校党委书记杨欣斌在接受专访时谈到,这与招收专业的选取紧密相关。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6个专业不仅与全球领先的深圳优势产业息息相关,就业前景良好,而且是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深职大”)三十年办学的成功典范,基础深厚、优势明显。

湾区故事:深职大主动数字化 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舞台_fororder_1-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教园区开园启动。供图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教园区开园启动。 供图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服务产业技术走出去

  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于职业教育事业而言,关键体现在如何发挥自己身处高质量发展浪潮中的作用。服务高质量发展,就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面向广东制造强省、人才强省建设需求,深职大与世界一流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探索构建“技术牵引、产品载体、理实融通、能力本位”的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攻克一批工信部名录上“卡脖子”技术难题,努力建成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应用技术研究高地。面向服务共同富裕,深职大进一步加强行业培训学院、社区学院、乡村振兴支持中心等载体建设,重点对企业在职员工、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新型农民等群体,加大培训供给,促进技能致富、劳有厚得。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经济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成果受到国际目光的关注。杨欣斌表示:“职业教育走出去,走出去的不仅仅是教育,还有教育背后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推动中国职业教育模式走出去,实质上是推动中国产业、中国产品、中国技术、中国人才走出去。”深职大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有成效的创新做法,特别是一线的产业与学生的课程相结合,推动中国优质职业教育事业作为前导力量走出去,自然而然能够带动中国产业进入国际市场,使得国际友人体验到中国的技术与产品,认识现代化的中国。

  “从产业来,到产业去。”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是服务制造强国的必要支撑,职业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工作,更加注重科学的技术化、技术的产品化,深职大在关键技术和专用材料研发、制造工艺攻关、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是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的关键着力点。深职大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为经济发展输送一大批的高素质技工、技师和现场工程师。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人人”的普及性教育,面向产业升级、劳动力转型以及乡村振兴,在推动“无业者有业可就、有业者技能提升、从业者收入增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服务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湾区故事:深职大主动数字化 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舞台_fororder_2-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比亚迪应用技术学院实训课堂。供图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比亚迪应用技术学院实训课堂。 供图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从融到通 职业教育从产业链中“孕育”课堂

  回顾职业教育发展的这些年,职业教育从最初的固根基、补短板到如今的扬优势,这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新部署新要求,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举措。

  杨欣斌指出,“三融”重点在融、目的在通,关键在于创设融合、融汇的载体。深职大将产业链的需求转化为办学的出发点,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最佳载体就是特色产业学院。产业链需要人才,深职大就培养人才;产业链需要技术,深职大就深研技术。

  从2016年开始,深职大与华为合作共建ICT特色产业学院,学校选派教师和教学团队脱产全职进驻华为相关研究所,与华为产品线工程师共同工作3-6个月,同时华为工程师同步深入学校开展技术与教学研讨,联合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出版配套教材。据介绍,华为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快,每次新技术涌现,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师团队都和华为工程师一起将新技术转换为新课程、新教材、新标准、新资格证书。目前,深职大以华为推出的5G、鸿蒙操作系统、欧拉操作系统、高斯数据库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基础,共建IASC支持中心,第一时间转化课程资源,推动ICT学院教学内容迭代升级,为华为全国ICT学院教师赋能,着力培养适应国产化需求的产业人才,助力国产技术推广应用。

  复制这一模式,立足深圳区域优势,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前沿,深职大联合世界500强企业或头部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目前,深职大与华为、比亚迪、大疆等企业建设17个特色产业学院,覆盖学校70%以上专业,创建了以“九个共同”为内涵特征的建设模式(即校企共同开展党建活动、开发新课程新技术、解决卡脖子技术与工艺、制定行业新标准、打造“工匠之师”标准、开发职业资格证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共同富裕、共同“走出去”),这是一条新时代的产教融合路径,因此受到了世界职业教育同行的关注。以“九个共同”建设模式,深职大的3个特色产业学院(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比亚迪应用技术学院和裕同图文传播学院)获批立项2021年广东省示范性产业学院(高职首批)。

  职业教育“数字化”标杆从深圳走出

  2022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复了深职大申报的职业技术教育数字化教席,成为全球首个在职业教育院校设置的教席项目,这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也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迈出了关键一步。数字化是推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从“单向引进借鉴”走向“双向共建共享”,进而形成“东有中国深圳,西有德国波恩”格局的重要途径。面对产业的需求,深职大坚持“三个聚焦”,主动进行数字化转型。

湾区故事:深职大主动数字化 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舞台_fororder_3-领导嘉宾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数字化教席揭牌。供图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领导嘉宾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数字化教席揭牌。 供图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在内容上,聚焦“数字化+国产化”,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将数字技术转化为课程资源,着力培养适应国产化需求的产业人才,将先进设备转化为实训条件,面向学生和企业员工开展培训。在路径上,聚焦“数字化+新生态”,提升职教社会形象,与华为、腾讯、大疆等头部企业合作,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教师数字化能力模型和学生数字化素养框架,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积极融入智能学伴等智能系统,强化针对性教学和个性化学习。在目标上,聚焦“数字化+国际化”,打造国际职教品牌,全力建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数字化教席等平台,全力争取教科文组织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创新中心获批建设,与华为、大疆、腾讯等龙头企业打造数字化应用场景,吸引欧洲、港澳等地境外学生来深圳留学、实训,形成“留学到中国”“实训到深圳”的品牌效应。

  一直以来,深职大在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从未停止。“深港合作育人”项目获教育部资助,形成了“深圳-香港跨境深度合作培养电气工程技术人才的办学机制探索与实践”成果。自2008年起,深职大与香港职训局合办“电气服务工程”高级文凭课程,整班招收香港籍学生,毕业颁发深港两地学历证书,成为国内首创。澳门相关合作院校也正计划加入项目,未来深职大将持续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推动三地青年交流。

湾区故事:深职大主动数字化 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舞台_fororder_4-深港合作办学项目“电气服务工程高级文凭课程”师生在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教园内上课。供图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深港合作办学项目“电气服务工程高级文凭课程”师生在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教园内上课。

供图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今年3月17日,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教园区正式开园,新开设酒店及餐饮业管理、游戏及动画、屋宇装备工程和时装设计4个联培专业,计划新增工商管理学高级文凭、商业(电子商贸)高级文凭、环球商业管理及语言高级文凭3个联培项目。特色职教园区以“学”“训”“创”“研”为抓手,不断丰富大湾区职教合作内涵:“学”就是联合港澳合作院校共同打造湾区特色专业,“训”就是构建互融共享的现代化产训研创融合实训中心,“创”就是为大湾区青年学子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研”就是联合港澳研究机构、龙头企业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发。(文 朱桦 林蒙溪)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