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广东频道消息(记者 朱子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广州市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研究报告认为,面向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将向扁平化、均衡化和网络化方向演进,成为高度开放的包容空间、高效联结的链网空间和智能优质的复合空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广州必须抓紧抓实这一轮机遇期、窗口期,主动提升对湾区的空间开放响应能力,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大战略中,获取高质量发展强大动力,全面增强综合城市功能,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国际大都市、迈向引领型全球城市。
关于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黄金机遇,研究报告认为,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广州与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的粤港澳大湾区,两者发展战略导向高度协同,发展目标一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各项国际功能的提升也将会为广州导入更多建设国际大都市所需的高端资源要素,提升广州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链接世界开放网络体系的铺开,广州将有更多机遇推进国际交通网络、国际经贸网络、国际文化网络和国际交往网络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在国际分工和国际发展的格局当中不断拓展全球城市空间;粤港澳大湾区网络化空间格局将推动广州形成更加均衡的城市功能空间布局、更加均衡的城市交通空间网络、更加均衡的城市公共服务网络、形成更加均衡的城乡空间网络,有利于增强广州城市发展整体平衡性协调性;以功能区为引领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战略。广州部分城市空间可望通过交通设施网络、企业组织网络、区域创新网络、要素流动网络的架接和建设获得新优势,实现与湾区中心城市、节点城市等不同等级城市和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全方位互联互通和开放合作,成长为湾区城市网络中担当独特功能的空间增长极。
关于有效应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潜在挑战,研究报告认为,广州城市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已经基本确定,大规模调整的空间有限、难度较大,只能在现有城市总体空间框架下寻找合适的新空间或者通过整合重组旧空间建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战略平台或者合作对接网络,导致对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发展的响应速度变慢、响应能力变弱;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虎门二桥等区域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东西两岸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将可以实现更加高效便捷的流动,区域要素流动网络将会被重塑。香港、深圳乃至中山、珠海等城市将在湾区对外联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广州作为湾区综合性门户枢纽的地位可能被弱化;“环湾”地区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最发达、最开放的地区。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呈南北狭长特征,整个城市除了南沙之外,其它地区离“环湾”地区相对较远,在湾区中的区位优势并不明显,对湾区发展的响应能力相对较弱;在粤港澳大湾区中,香港和深圳已经逐步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地位,其发展平台对要素的集聚能力更高。在此背景下,广州如果没有构建出足够强大的要素集聚新平台,或者推动现有平台快速上升成为湾区级的重大战略功能区,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引领地位将面临稀释和分解。
关于融入湾区推动广州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建议建立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的发展观,主动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推动人才、资本、技术、创新等要素在湾区中合理化配置,引导高端要素资源向重大产业、科技创新等功能区集聚;弱化GDP导向强化综合价值导向,紧跟湾区发展大趋势推动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融合发展,弱化GDP考核,更加重视综合城市功能,在湾区中率先建设成为公平公正、和谐包容、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大都市;弱化行政边界强化功能区引领,舍弃传统以行政单元为基础的思维,强化对功能区的开发建设与合理布局,以功能区为主体集聚高端要素资源,在湾区中将承担重要的功能;弱化分割竞争强化分工合作,推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对接与融合发展;弱化空间距离强化响应速度,面向湾区综合交通枢纽、战略增长极和主要经济功能区着力构建完善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促进各类“轻质量”高端要素通过湾区机场、高铁站力争在30分钟内零到达市内主要战略平台,以“交通响应”实现“空间响应”和“资源响应”;弱化制度差异强化规则对接,加强与港澳等城市在经济规则、营商环境规则等市场规则的对接,更好促进港澳要素以及国际要素通过港澳流入广州或以广州为中心进行远程配置增值。
同时,报告建议根据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演变三大趋势特征,结合湾区内主要城市和功能区的分布特征,广州应把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以“湾口”为核心“大”字形整体空间框架作为战略目标导向,以期在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演变中分享到更多发展红利。在粤港澳大湾区“大”字形的总体空间框架中,随着制约大湾区内部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问题逐渐得到解决,广佛同城化、深港一体化、珠澳一体化将加速推进,四大核心城市将通过跨区域联合开发和空间重组形成广佛国际大都市区、深港国际大都市区、珠澳大都市区等世界级都市区,引领大湾区交通、空间、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构建“北横”(广州北部发展横轴,自西向东串联起花都狮岭镇、花都中心城区、空港经济区、中新知识城、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南横”(广州南部发展横轴,自西向东串联起荔湾国际科技创新产业区、琶洲互联网集聚区、生物岛、珠江新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东部(新塘)交通枢纽等重大功能平台)、“一纵”(广州南北发展轴,自北向南串联起从化城区、花都城区、空港经济区、主城区、广州南站商圈、番禺南部城区、南沙自贸区直至粤港澳大湾区湾口区域)的城市空间结构;在“环湾”地区谋划布局三大战略功能区,即围绕广州大学城及其周边地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科技城,围绕广州开发区东区及其周边地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顶部未来产业城,围绕南沙新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要素市场中心,尽量推动城市空间“向湾”发展。在相对远离“环湾”地区还应通过重组重构优势空间资源布局建设功能独特、能级强大的战略功能区,打造成为广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如围绕白云机场及广州北站周边地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北部门户,围绕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和琶洲互联网集聚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央商务区,围绕越秀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央活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