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广东频道报道(记者 朱子荣):10月20日至23日,由40多家海内外主流媒体组成的采风团在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美誉的广东省江门市走访时了解到,江门市近年来深挖侨乡海洋历史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侨乡文化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
新会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是我国首个古代海战文化主题景区。景区内坐落着当年南宋皇室兴建的崖山行宫。该行宫是广东地区唯一的大型皇帝行宫,素有“广东故宫”之称。
崖门海战后,宋太宗赵匡义的第十一世孙、上柱国大夫赵必樘在殉国前托孤他人,留得血脉。其后代于公元1374年迁居霞路村,因此该村有着“皇族村”之称。
霞路村有着600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入选广东省第五批古村落。该村现存有宋宗室亲臣赵公祠(耿光堂)等20多间祠堂,还有五福里华侨村、“百岁流芳”石牌坊等古迹。同时,霞路村还是著名传统民间工艺——新会葵烙画扇的发源地,有远近驰名的标志性食品——古井烧鹅,民间传说丰富。位于霞路村的古井天成圩烧鹅美食街,并被评为2019年江门市十大“网红打卡地”。
大洲湾遗址。
明清时期,位于江门台山的上川岛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航标。当时,上川岛上的大洲湾是我国瓷器外销东南亚及欧洲国家的贸易点和中转站,在中国与葡萄牙的早期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繁忙的贸易也留存下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大洲湾遗址。
大洲湾遗址还有个美丽的名字—“花碗坪”遗址,因沙滩遍布带花瓷片而得名。2004年1月,台山市博物馆在这发现了明代瓷残片堆积区,从中采集到残片标本300多件,据考证为明朝正德9年至嘉靖36年期间的景德镇的民窑产品。这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及我国对外政策的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广东台山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为更加系统地展现上川岛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人文价值,台山以大洲湾遗址等为展示本体,建成“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该馆与位于海陵岛上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相呼应,以上川贸易岛为展示对象,以“樯连四海,音达中西”为展示主题,通过展示台山海丝文化遗存,建立起台山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总体关联,让采风团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台山的海丝价值。
采风团参观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
位于台山市台城南区台南大道北侧陈宜禧路西侧的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楼高6层,建筑面积超一万平方米,整个展馆以华侨文化、华侨名人、城市规划展示、华侨文物为主要内容,运用实物、图片及影视等多种方式把华侨文化与历史故事予以展示,整合浓缩侨乡历史、特色民俗文化、非遗文化,利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让采风团直观了解台山社会经济建设、侨乡历史文化的发展。
在江门五邑地区,“侨批”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银信。在旧中国,大量江门华侨漂洋过海到美国等地谋生。银信是从19世纪开始,远渡重洋的海外华人努力谋生将钱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书信和汇款凭证,是认识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民间生活的珍贵史料。坐落在南粤古驿道出海口纪念地、台山市端芬镇海口埠的银信博物馆,让银信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成为传递老一辈华人华侨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的重要载体。
采风团参观银信博物馆。
清光绪以来,五邑华侨、归侨及本地殷商纷纷组成置业机构,在江门近郊购置成片土地,规划建设宅地卖给华侨建房,形成血缘性或地缘性的侨属聚居地。民国三年(1914年),旅居新西兰的华侨集资组建集成置业公司,在石湾村附近置地建房,华侨黄黎阁首建4座3层楼房“启明楼”(现启明里39-42号)。随后,归侨相互介绍在该里购地建房,形成了今天的启明里历史文化街区。
启明里房屋外观在传统岭南民居风格的基础上,大量融合了西方的圆柱、拱券等元素,至今绝大部分建筑依然保持住昔日的风貌,见证着江门的城市变迁。随着江门市城市品质提升工程推进,启明里得到活化并引入业态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采风团参观疍家文化风情街。
另一处“网红打卡点”是石板沙村。新会区睦洲镇石板沙疍家风情岛是西江上的一个小岛,地处珠中江中心区域,新会区东大门睦洲镇的最东面,西濒南镇村,南邻黄布村,东望大鳌镇,面积约2.8平方公里,人口有2700人。石板沙疍家风情岛地理位置独特、环境恬静优美,疍家文化别具特色,河鲜美食更是远近闻名,荣获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9中国最美乡村、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江门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等称誉,有着岭南水乡风情的“乌镇”,广东省 “鼓浪屿”的美誉。
据悉,疍家是我国沿海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石板沙居民多为渔民,为方便生计,多临河而居,家家户户屋前建天井晒鱼、晒谷,屋后设码头方便出海作业,保留了疍家渔民唱咸水歌的渔歌文化,特别在婚庆嫁娶,全程都以唱咸水歌相贺吉祥的形式进行,极富乡土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