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全力激活创新驱动引擎。作为广东省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科技引领、两翼协同”的发展战略,持续深化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聚焦党建引领推动科创赋能,把校企协同育人、科技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中的“重点”转化为坚持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的“亮点”。
近年来,学校持续构建全方位的协同育人体系,携手各方力量,共同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项目孵化的高地,致力于培育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科技引领,夯实“智力”聚焦创新驱动发展
学校紧跟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深度融入区域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智力”引擎,全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近五年,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累计开展横向科研服务项目近500项,师生共创知识产权1100余件,位列全国高职院校发明专利榜(2023)第24名。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全国高职院校首家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定期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报告,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才培养提供科学指引和智力支持,致力于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聚焦创新教育,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全力构筑“三创生态链”,加速创新项目的孵化进程,推动创新成果的快速产出。近年来,学校先后建成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获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广东省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就业实习基地。
打造递进课程体系,构建创意价值链。学校以2门省级就业创业特色示范课为引领,构建了“通识-专创-英才”递进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意激发能力。其中,我校毕业生冀麒宇荣获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2023-2024年度“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建优实践平台,构建创新赋能链。学校依托校内科技园、艺术创意设计中心、产业创新研究院和双创孵化基地,形成了“一园三平台”的格局,成功培育孵化了23个省级大创项目。
创新转化机制,构建创业服务链。学校创新“导师辅导+一站式服务+项目扶持”的成果转化服务机制,提高成果转化率。近三年来,已有47个创新项目成功孵化落地,创新成果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市域联合,强化“合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突出市域联合,与地方政府及企业共建多个创新平台与产教联合体,合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学校与高明地方政府共建的“广东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汇聚了包括院士团队在内的40多个顶尖科技创新团队,专注解决中小微企业的关键技术瓶颈。该研究院已成功孵化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助力企业产值提升近亿元。
依托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沧江工业园区,学校联合园区内的领军企业共同打造佛山市域纺织服装智造产教联合体,形成了“政府引领、企业学校联动”的“园企校”多元协同育人新格局,为纺织服装智造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聚焦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前沿领域,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搭建博士队伍,成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通过项目导师制带领学生开展协同创新探索。博士工作站每年举办博士科创沙龙、技术交易对接会等活动,成功打造了包括“广东省数字化纺织服装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在内的9个省级科研平台和18个其他科研平台。
此外,广东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佛山市南海区家具行业协会、佛山市迪奥比家具有限公司成立家居产业学院,打造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深度融合的教学创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联动,为家居产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产教融合,激发“动力”引领纺服产业发展
学校秉承“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的职教理念,坚守“厚德行、重基础、强技术、精技能”的人才培养宗旨,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深度参与的办学新模式,激发引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动力。
围绕“一体两翼”战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携手东华大学及深圳歌力思等278家企事业单位,组建了全国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共同推动纺织服装行业转型升级。学校聚焦“两翼”布局,深化校企联动,打造协同育人新体系,共筑产教融合新高地,协同培育创新人才。
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和项目管理,提升学生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立省级科研平台和实施博士教授团队科研项目集体攻关,纺织服装研究所与北纺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立项省市共建高端牛仔产品低碳智造技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发的凉感和暖感牛仔类面料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显著提升了服务地方纺织服装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可以看到,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同时不断推进优质就业,先后荣获首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中国纺织服装校企合作示范院校、广东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2024年,该校在中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竞争力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34名,1个案例荣获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产教融合优秀案例奖”,1个案例入选了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文 王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