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光明区通过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深度推进文体旅融合发展,以科技赋能文化,以文化点亮生活,描绘出一幅充满魅力的未来之城画卷。
5月10日至11日,第二届光明田园音乐会成功举办。这场音乐会以国乐为灵魂、科技为羽翼,将田园市集和艺术装置巧妙融入绿野之中。演出期间,上海民族乐团带来的精彩曲目令人陶醉。开场的《国风》用民族管弦乐勾勒出山河画卷,《百鸟》以唢呐、乐队与爵士乐的改编共奏带来独特的民乐爵士体验。知名音乐人萨顶顶压轴登场,她空灵的嗓音与乐团弦乐交织,让观众在田园晚风中感受 “万物有灵” 的音乐哲学。此外,由腾讯TME天琴实验室全程开发的《听见中国色》国乐AI音乐会,让民族乐器在数字化编曲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为观众呈现了一场 “听得见的色彩美学”盛宴。
光明田园音乐会舞台现场 供图 光明区委宣传部
在舞台之外的明湖公园,40余家田园市集沿湖蜿蜒分布,华润、晨光乳业等本土企业与蓝鲸世界等联动发放8000份消费券,刺激消费。光明国际汽车城还借势推出购车补贴,进一步丰富了活动的体验维度。
事实上,光明区在文体旅融合方面早有诸多成功实践。4月的“春启光明・明湖有戏”活动,将亲子自然戏剧创造营搬进露天剧场,百人枕头大战的欢闹声为公园增添活力。这种 “文化-运动-生态-消费”四维融合的模式成效显著,使明湖公园单日客流迅速跻身城市顶流。
“春启光明・明湖有戏”活动现场 供图 光明区委宣传部
“五一”亮相的深圳科学技术馆同样亮点十足,950个创新互动展项、金属幕墙随光影“变装”的科幻感以及五层展厅构建的“数字文明宇宙”,吸引大量游客,开馆首周便有15万人次探访。光明区乘势推出 “科学公园骑行环线”,串联起虹桥公园、迳口古村、凤凰城商圈等热门地点,形成 “科技打卡-生态漫游-文化消费”的闭环体验。“五一” 期间,光明区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消费收入均稳步上升,共接待游客30.88万人次,同比增长78.28%,旅游总收入1.28亿元,同比增长82.31%,实现了“流量”到“留量”的良性转化。
在文化艺术创作领域,光明区也成绩斐然。5月7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携作品《我和我的角色》亮相“光明文明大讲堂”,与观众分享40余年的艺术生涯,其“传统是根,必须用当代眼光去对话”的观点,契合光明区的文化发展理念。光明区致力于打造“光明戏剧生活谷”,积极推动青年戏剧人才培养、剧目创作孵化和首演。深圳光明本土原创精品舞剧《敦煌归来》入选中国文联2024年重点创作目录,在深圳光明成功首演后,亮相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并广受好评,还开启2025全国巡演,获得观众赞誉,提升了光明区在戏剧领域的影响力。
此外,光明区的电影《小鸽子的家》在瑞典国际电影节斩获 “最佳新晋导演奖”,并获得 “最佳外语片” 提名奖。这部影片由华强科技生态园参与联合摄制,该生态园位于光明区光明街道核心区域,积极构建影视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截至2025年已成功引入超500家相关企业,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近年来,光明区聚焦“科技 + 文化”“科学 + 艺术”定位,规划建设“十大文体设施”,举办“十大文化品牌”活动。深圳湾区青年戏剧季成为新锐导演的起航港,“戏剧进校园”项目覆盖全区87%中小学,为城区涵养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艺术精神,构建起戏剧生态的雨林式生长环境。
光明区通过文体旅融合发展,让艺术可触摸、让科技有温度,打破了科学理性与人文温度的界限。未来,光明区将继续探索创新,为城市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市民创造更加丰富多元的美好生活。(文 李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