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烟火淬真味!广州从化美食的山水味觉志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5-07-09 13:28:19

视频来源:广东卫视

  从化,这座镶嵌在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的“生态绿芯”,正以“食在广州,味在从化”为战略支点,重塑湾区美食文化版图。近日,五集纪录片《从化味道》在广东卫视热播,镜头下泥焗走地鸡的柴火焦香、流溪大鱼头的清甜滑嫩、吕田焖大肉的琥珀脂光,不仅唤醒老广的舌尖乡愁,更向世界展示了一条“生态为根、文化为魂”的美食突围之路。

  据《从化县志》记载,吕田炆大肉这道菜承袭了吕田狮象岩遗址出土石器时代的“大块切肉”古俗。精选吕田本地土猪五花腩(养足一年、散养食农作物),以“三蒸去脂”古法化解肥腻:一蒸:瓦锅水煮去浮油,初塑肉质;二蒸:慢火隔水焖透,逼出深层油脂;三蒸:豆角干垫底吸附余脂,终成琥珀色肉方。三重蒸制凝结客家人 “粗料细作”的生存智慧,使其成为冬至祭祖、春节团聚的仪式性符号,至今仍是婚宴寿席的压轴主角。

千年烟火淬真味:从化美食的山水味觉志

流溪大鱼头

  1961年秋,郭沫若泛舟流溪河水库,尝渔人以红葱头烹制深水库鱼后,挥毫题写“平生无此乐,饱吃大鱼头”。流溪大鱼头,这道诞生于水库渔业兴起之初的佳肴,依托矿泉活水滋养的鳙鱼(70米深库区无污染),佐以山野香菜提鲜,以清蒸锁住“流溪鲜”,自此升华为从化美食的金字招牌。

  从化24项非遗中,饮食类独占鳌头。吕田豆腐凭借桂峰山泉与石磨工艺跻身省级非遗;2024年新增的凤凰白切鸡、凉粉、捺鹅非遗项目,将酱香鹅肉与解暑凉粉升华为文化符号。​

千年烟火淬真味:从化美食的山水味觉志

流溪河森林公园美景

  从化依托69.1%森林覆盖率与流溪河纯净水源,形成独特食材链,“流溪山泉鱼”获国家商标认证,肉质无腥鲜甜,成为高端餐饮首选;“冬蔬三件宝”(西洋菜、大芥菜、冬笋)依托高山冷凉气候,冬季霜打后甜度倍增,在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中成为稀缺反季节蔬菜。     

  荔枝、黄皮、红美人柑构筑“湾区果盘”,超低温冻眠技术实现荔枝全年供应,冰镇桂味配热烹娟鱼片的“冷热圆舞曲”成为纪录片中惊艳一笔。     

  广府饮食文化在珠江三角洲的千年演进中,形成了顺德精工、番禺融汇、从化野趣的三维格局。三者以差异化路径诠释广府菜“清鲜为本,因时而变”的核心哲学,共同构成岭南味觉美学的鼎足之势。   

  顺德以“技”立身,厨出凤城的工匠精工细作的烹饪传统催生了对食材的极致掌控。如均安蒸猪,选肋排肉以冰针扎孔、玫瑰露酒腌制,蒸制中反复去油,终成“晶莹如玉、入口即化”的形态;而“捞鱼生”的薄切刀工,更将淡水鱼的鲜甜以毫米级精度呈现,折射出商贸传统下的技法竞赛精神。     

  番禺凭“融”出彩,作为广州外港,其饮食兼具本土基因与外来元素。地处珠江咸淡水交界,沙湾姜撞奶以水牛乳蛋白遇南洋老姜蛋白酶瞬时凝结,形成“辣而不烈,甜而不腻”的分子级融合;市桥烧鹅则融合广式烧腊技法与西洋烤炉工艺,皮脆肉嫩间暗含贸易港口的开放基因。淮扬松鼠鱼本土化改造,取形番禺祠堂“鳌鱼”雕饰,以无骨技法适配广府“厌刺”食俗,彰显“移风改艺”的实用智慧;早茶文化中的虾饺透亮、肠粉柔滑,更以效率与精致呼应商贸社会的快节奏需求。   

  从化以“野”定位,在三角格局中凸显生态价值。山坑螺、流溪河鳙鱼头等食材呼应山林溪涧的野性生命力;泥焗鸡裹黄泥烤制、竹筒炙烤等古法,保留原始烹饪的烟火趣味。这种“山野基因”与顺德水乡的精细、番禺的融汇形成生态互补——顺德雕琢人工之极致,番禺贯通中外之脉络,从化则守护自然之本真。三者以“技”“融”“野”为支点,共同拼合出岭南饮食中人工与天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全景图卷。     

  当从化泥焗鸡的焦香裹挟着客家人的山野智慧,当吕田豆腐的豆腥味在石磨转动中唤醒《从化县志》的墨香,“味觉志”便成为一部用舌尖书写的文明史诗。它既是生物电流在1.6毫秒内的神经颤动,也是千年灶火淬炼的文化基因——在酸咸甜苦鲜的五味调和间,人类得以品尝时间的厚度,并以此锚定自身在自然与历史中的坐标。(文/图 从宣)

编辑:傅细明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