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广州增城区全国巾帼新农人沈燕芬手捧稻穗,在丰收的田野间向妇女群众面对面宣讲中国妇女十三大精神,用充满泥土气息的乡音讲述乡村振兴中的巾帼担当;黄埔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馆内,女工程师王杰正以团队攻克航空轮胎“卡脖子”技术的奋斗经历,生动诠释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内涵。与此同时,广州妇联同步开启“云端”课堂,通过“巾帼大学习”“羊城巾帼云宣讲”等专栏,将思政教育课程推送至妇女群众的指尖。这三个场景构成广州市妇联“羊城巾帼心向党”品牌建设的生动实践。
“湾区红土共回响 巾帼同心谱新篇”——广龙妇联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联合宣讲
据悉,广州市妇联创新打造社会大课堂载体,通过品牌化引领、场景化渗透、榜样化示范和数字化赋能四大路径,将党的创新理论深度融入妇女群众生活实践,构建起“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的思政教育新模式,为新时代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创新性实践样本。
行走的课堂:理论在烟火中绽放
在从化米埗村的稻田边,第一书记正讲述着“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共富实践;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推出实景课堂,将广东省第一位女共产党员高恬波的感人故事“搬”进红色场馆;通过“律政佳人说”“长堤她说”等专栏,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珠江钢琴创梦园的非遗宣讲,到开往羊城美景的“红棉巴士”移动课堂,思政教育以“15分钟宣讲圈”的密度融入城市肌理,成功推动妇女群众从“要我学”向“我要听”转变。
“我奋斗 家国美”红色基因永流传故事会
行走的教材:榜样引领见初心
党的二十大代表李方方以45万公里“零事故”行车诠释工匠精神,军嫂韩素云跨越30年与妇联老主任的拥抱诉说城市大爱,乡村振兴带头人钟爱东带领乡亲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这些先进典型成为羊城最鲜活的“教科书”。五年来,广州市妇联通过“发现—培育—传播”全链条机制,累计选树全国及省市三八红旗手510余名,让党的创新理论通过有血有肉的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
为破解思政教育“孤岛效应”,广州市妇联着力打造协同育人新生态,通过品牌铸魂将“羊城巾帼心向党”“羊城巾帼绽风采”等活动串珠成链,凝聚880万妇女奋进力量;依托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场景育人联动龙岩市妇联共上沉浸式思政课;借助数字赋能,“广府童谣湾区颂”等产品全平台覆盖,以广府文化地域化表达打破时空壁垒。当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巾帼宣讲员在“抗战精神”的洗礼中立下报国志,当创业女性在“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馆找到奋斗坐标,个体奋斗正自觉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
乡村振兴带头人钟爱东(左四)
理论扎根:人民立场铸魂育人
广州市妇联坚持人民至上根本立场,三年内通过“广州家姐”志愿服务为众多妇女儿童解决急难愁盼;百年农讲所融合红色文化打造沉浸式课堂,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生机;直面妇女就业、乡村振兴等课题,以沈燕芬、钟爱东等典型故事回应“共同富裕”时代之问。“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但道理要放在生活实践中讲透。”劳模在车间宣讲工匠精神,新农人在稻田讲述粮食安全,当理论从文件走向烟火人间,便激发出“知行合一”的磅礴力量。
如今在广州,思政课早已突破三尺讲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云端空间处处都是“行走的课堂”。880万妇女在“社会大学”中读懂新时代,于躬身实践中书写新征程——这既是理论的力量,更是人民的回响。(文/图 穗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