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港深汕小漠国际物流港,比亚迪电动汽车整装待发,准备远航欧洲。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77%的受访企业有望在华南地区拓展业务、97%的企业确认将留在华南地区、44%的企业看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景……近日,中国欧盟商会发布《2023年商业信心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传递了欧洲企业在广东、在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兴业的信心。
今年是中国和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二十周年,双方高层互访和经贸合作不断升温,为全球经济稳定带来更多信心和希望。
经济大省广东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不仅迎来欧洲多国政商界代表团,更主动出击,派出招商团奔赴欧洲“揽生意”。今年1至5月,欧洲对粤实际投资同比大幅增长203.1%,粤向欧盟出口新能源产品增长迅猛,向“新”发展势头明显。
新制造、新技术、新基建、新生活——围绕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广东,将与欧洲将擦出怎样的火花?
粤欧经贸合作量质齐升
刚刚过去的上半年,欧洲企业在广东“足迹”不断。
科思创宣布在珠海建造其全球最大的热塑性聚氨酯(TPU)生产基地;巴斯夫一体化基地(广东)有限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化工、材料、工业智能方案等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西门子在深圳宝安的运动控制业务研发创新中心正式动工,这是其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的首个以软硬件研发为主的创新机构……
一连串行动释放出企业投资信心升温的重要信号。《报告》显示,77%的受访企业有兴趣在华南地区拓展业务,97%的公司确认将留在华南地区,44%的受访企业看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景。
今年23岁的中国欧盟商会,成员企业从最初的51家增至如今的1800多家,遍布全中国,其中华南分会拥有25个国家近300家成员企业。
面对当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信心是黄金。“中国正对世界继续扩大开放,这是很好的信号。”中国欧盟商会副会长、华南分会主席高志豪认为,过去三年,由于缺乏直接沟通,双方互信的基础受到一定影响,现在双方正在加快重建这种信心。
广东早已率先行动。今年,广东明确将招商引资定为“一把手”工程,既积极“走出去”,派出招商团奔赴欧洲、东南亚等区域积极推介;又全力“引进来”,高规格举办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经贸合作招商会、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等品牌招商活动。
“今年以来,种种深化与中国与欧洲工商界合作的行动,有助于迅速缓解过去三年因无法双方面对面交流而受到的影响,为接下来可持续、长期的经济复苏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欧盟商会华南分会副主席金路卡说。
多措并举,粤欧经贸合作更加紧密,量质齐升。
从量看,贸易企稳回暖,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统计,今年前5个月,广东对欧盟进出口3861.4亿元,同比增长0.1%。投资大幅增长,据广东省商务厅统计,今年前5个月,欧洲对广东实际投资53.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03.1%。
从质看,新兴产品正加快“出海”,今年前5个月,广东对欧盟出口新能源产品增长迅猛,其中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增长452.8%、太阳能电池出口增长192.0%。欧洲企业在粤投资更多向创新倾斜,巴斯夫、西门子、科思创、默克、赛诺菲、威立雅、莱茵集团、欧绿保等多家重点企业均向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等领域加大投入。
加快探索更多新兴领域合作
从制造到创造,从“实体”到“数字”,从“蓝海”到“绿色”,粤欧投资合作的落脚点愈发清晰——新制造、新技术、新基建、新生活。
在新能源、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医疗健康、基础设施等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双方一拍即合。
“比如新能源与绿色产业,粤欧企业应加强在可再生能源项目、清洁技术和可持续基础设施方面合作,这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绿色发展。”金路卡说。
《报告》指出,81%的受访企业希望将使用脱碳能源作为其总体战略的一部分,近70%的受访企业希望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来减少总体能源使用。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和广东省绿色转型发展,都与我们在华发展战略十分契合。”德国欧绿保集团亚洲首席运营官程春龙说,目前正与广东在绿色燃气、塑料再生等领域洽谈,新的投资合作项目有望落地,助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探索正在展开。
在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领域,聚焦数字创新、电子商务、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研究,促进中欧两个市场的技术进步、数字化转型和生产力提高。
在高端制造业领域,聚焦先进制造、机器人、自动化和精密工程,推动效率、质量和创新,支持中国和欧洲工业增长。
在医疗保健领域,聚焦创新制药、医疗设备和远程医疗,共同提高医疗保健的可及性、促进研发并应对公共卫生挑战。
在基础设施领域,聚焦运输、物流和智慧城市,进而支持经济增长、互联互通和城市化的可持续。
“这些合作领域符合中国的发展优先事项,又能发挥欧洲专业知识的优势,促进了协同效应和知识共享。成功的合作需要开放的沟通、强有力的伙伴关系以及对当地市场和监管框架的深入了解。”金路卡期待,两地企业可以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创新、创造价值,并为两国可持续和开放型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正如高志豪所言,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庞大的市场、竞争力十足的供应链和更多的机遇,欧洲企业在此发展,未来可期。(南方日报记者 陈晓)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