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深圳市龙华区印发《龙华区九龙山数字城区域空间生态环境管理清单》(以下简称《管理清单》),以九龙山数字城为试点区域,逐步铺开全域生态环境评价工作,区域内符合清单管理的建设项目,将从以前由企业出钱编制环评文件、政府审批模式,转变为由政府主动提供免费环评服务,实现“省时间、无成本、简手续”的企业环评改革目标,企业只需要做好排污承诺,即可随时拎包进驻。
龙华区这一《管理清单》的发布,标志着九龙山数字城成为龙华区首个、深圳市第二个执行“清单式”环境管理的区域。此举依托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成果,指导建设项目更快更好落地,助力九龙山数字城打造成为“规划+”多规合一示范、“绿色+”近零低碳引领、“生态+”生态治理榜样的标杆区域。这一举措将在2024年龙华全区实施全区域环评,这对于龙华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深化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化发展最优生态,实现龙华“工业强区”和“生态新城”建设一体两翼发展,意义深远。
龙华区全力推进区域环评企业免费获取 供图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龙华管理局
一体两翼:高端制造业与生态环保共同发展
九龙山数字城是深圳市聚焦“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方向重点打造的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之一,也是龙华区七大重点片区之一。这一区域突出连片开发,“生态、生产、生活”三大元素融合发展,未来将建设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数字经济集聚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智造中心和生态科技城。
2021年以来,龙华区积极贯彻落实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要求,聚焦重大产业布局决策,率先以先进制造业园区为切入口,以九龙山数字城为试点区域,逐步铺开全域的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工作,构建以“三线一单”为基础的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开展区域环评,一方面引导产业发展转型,推动优质产业集聚;另一方面,以‘清单管理’替代‘行政审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企业环保主体责任。以前企业建厂进驻,需要先花钱委托专业环评公司编制项目环评报告,并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审批或备案,现在《管理清单》发布后,区域内进驻企业只需要对照清单执行,并提交排污承诺书即可。”深圳市生态环境局龙华管理局的兰德说。
蓝天碧水:生态优美加持全区营商环境建设
据深圳市生态环境局龙华管理局综合办公室介绍,2022年,龙华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89.9%,PM2.5年均浓度降至18.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2%,改善幅度全深圳市第一;PM10年均浓度降至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2.2%,改善幅度全市第二。龙华区年均水质均达考核目标,24条支流河道水质历史性迈入地表水Ⅳ类。土壤环境状况良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上,生活垃圾分类实现100%覆盖;工业危险废物、城市水质净化厂污泥和医疗废物等,全部100%安全处置。全区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4.5分贝,同比下降0.8分贝。
“蓝天碧水如何,是高科技产业、高端制造业的厂商客商投资龙华的第一考虑。这些年来龙华区委区政府全力开展蓝天碧水保卫战,就是为了建设一流的营商环境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进步样板。”龙华区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李世钊表示。
据了解,2022年,龙华区新建、修复河道管网47.3公里,全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9%以上;完成补水一期、二期80%生态补水工程量;狠抓小区污水源头全分流、全收集、全处理,排水管理进小区成效评估位居全市第二;龙华河碧道工程荣获香港城市设计学会“2022年大湾区城市设计大奖”入围项目提名奖。
蓝天保卫战,2022年深入开展扬尘精细化管理,立案查处417宗违法行为;强化工业排放专项管控,对94家VOCs排放量3吨以上的企业实施分级管理;加强社会生活源整治,累计排查599家餐饮企业;启动12次61天的强化减排,累计引导3782家次B、C类重点企业落实错峰生产,促进污染削峰。
龙华扎实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比如,“绿色细胞”创建,成功创建32家节约型机关,其中29家机关由深圳市授予“节约型机关”称号;成立龙华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专班,建立全市首个“双碳”产业运营中心,系统推进重点领域碳达峰工作。坚持提升执法监督效能,开展“利剑六号”专项执法行动,严查涉水、涉气、噪声等环境违法行为。高标准推进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重点污染源自动化监测全覆盖,辖区污染源监测预警水平显著提升。完成全区工业污染源“环企码”全覆盖,打造生态环境数字治理与服务的“龙华样板”。狠抓生态环境信访处置,广泛深入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同步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全区累计调查766类物种。(文 李密)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