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GDP达到8036亿元,被誉为“中国硅谷”“广东经济最强区”及深圳市科创第一高地……这,就是深圳市南山区,其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生态建设的有力支撑。
11月19日,由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主办的首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千岛湖大会在杭州落幕,深圳市南山区荣获国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城市实践基地”称号。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南山给出了答案。
制度创新 护航引领绿色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年来,南山区坚定不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以绿水青山为目标,以制度建设为根本,走出了一条“让保护更严格、让发展更充分”的“两山”转化新路径,生态治理早已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南山区企业家施洪峰说:“我在南山外国语学校附近的小区住了30多年,见证了区里全面发展和居住环境的日益美好,我在干事创业的同时,也享受南山区好山好水的滋养。”
据悉,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南山管理局(以下简称“南山管理局”)创新编制了全国首个区级绿色低碳综合性扶持政策——《南山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扶持措施》,《措施》鼓励辖区企业加强绿色技术研究,以绿色技术引领低碳绿色环保制造,让南山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南山管理局还创新开展“经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EP)核算制度,发布全国首个区(县)级GEEP核算体系,全面量化反映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程度、“两山”互促转化的精细量化程度。2022年初,经生态环境部核算,南山区2021年GEEP为7618.2亿元,位列全国第十,深圳第一。
南山城区绿水公园实景 供图 南山区委宣传部
技术创新 5G赋能守护生态文明
从大沙河的综合生态治理、深圳湾的生态保持,再到各工业园区生产热潮不变,南山坚持推动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平衡。
立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难点痛点,南山区环境感知网和生态监测项目充分利用南山科技创新优势,依托5G网络和CIM数字底座,建设涵盖大气、水、噪声、生态、碳等多种监测要素的一体化检测、跟进体系。目前,项目已建立重点企业、重要水域和管网等三维实景模型,进一步提升了生态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建设138个环境质量微站和19套生态与健康监测设备,实现环境感知和生态监测大网络、大监管。
5G赋能生态文明,既是智慧城市应用方面的新突破,也是生态建设的新思路、新实践。10月,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第六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中,该项目获得“5G+智慧城市”专题赛道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二等奖。
生态环境可视化展示系统 供图 南山管理局
治理创新 社会共建促进生态建设
“三来一补”时期,南山区大沙河一度是污染“重灾区”。但在短短两年之内,大沙河就完成了蜕变,如今已成为南山区的生态走廊。“怎么才能让绿水青山,匹配高科技发展和人才宜业宜居需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南山区采取污水截流、限期清淤、活水养护、仪器检测和沿河生态绿化等措施,并积极倡导公众参与生态保护,使大沙河环境焕然一新。”参与过大沙河综合治理的南山退休干部龙正国这样回忆道。
“排放大户”深圳妈湾电厂成功向绿色低碳转型,是南山区创新生态治理的又一典型例证。作为大型燃煤电厂,妈湾电厂年供电量曾占深圳市用电负荷30%以上。近年来,通过改造生产设施、提升生产技术、采用环保燃料等治理措施,该电厂从“火电厂”蜕变成“绿电厂”,电厂周边恢复了久违的蓝天白云。
谋划超前 效能提升构建生态体系
新项目新规划更见南山生态治理的创新动力。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作为重要创新平台和科技原创基地,在规划建设之初,区政府严格把好环评关,将该项目片区的69.8平方公里全部纳入了全市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改革试点范围,并成立南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在新项目建设上,南山提前谋划,综合考虑良好的生态环境营造与人才就业环境相匹配,已建成16公里长的深圳湾滨海休闲带、首个以“人才”命名的深圳人才公园、13.7公里长的大沙河生态长廊三大精品工程,以“一带、一园、一廊”重点构建城区生态体系,加快推进形成生态文明协同治理的新格局。
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支撑。深圳市南山区作为经济强区、科技强区,应首当其冲、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扛起建设美丽深圳的政治责任,以构建高水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为抓手,着力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文 叶晓夜)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