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健全综合救助工作体制机制,2023年,深圳龙华区龙华街道坚持落实“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社会救助工作的基本思路,通过项目化实施和专业化管理服务,打造了共建共治的社会救助体系:“1+1+N”社会组织综合救助(即1个社会组织党组织+1个街道枢纽型救助社会组织+N个专业领域救助社会组织)。该体系包括了联席会议、社会组织沙龙交流、学习培训、督导考核、信息交流、服务保障、宣传等工作制度,推动社会救助工作体系化、规范化。
成立龙峰就业协会,为就业创业者“架桥引路”
3月18日至19日,龙华街道举办2024年“春风行动”现场公益招聘会暨周四直聘日专场招聘活动,现场吸引15000人次入场,900余人与企业达成初步意向,现场同步开展“直播带岗”活动,网络点击量超25万次,在线收到简历500余份。
为推进来深建设者实现龙华就业“快、准、优”,街道成立龙峰就业协会,统筹协会其他社会组织,提供流程清晰、保障到位的就业服务。通过积极开展招聘会,要求社会组织对接正规职介公司,并在龙华汽车站设立固定的招聘点,满足日常就业需求。
“感谢龙峰就业协会给我的支持和帮助,不但我通过自主创业,一个月能够增加2千元的收入,儿子暑假期间也在龙峰就业协会的指导下,打暑假工补贴家用,这让我对生活更加有信心了。”夏女士感激地说道。据悉,夏女士是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来深10余年,靠做家政服务工作维持家庭生活。其丈夫患有耳聋,偶尔在工地做体力劳动获取收入。2023年1月份,夏女士因骑非机动车意外摔跤造成三级残疾,卧床休息三个多月,家庭长达半年没有稳定收入。了解到夏女士年轻时学过缝纫,龙峰就业协会志愿者主动为其联系场地、购置缝纫设备,并鼓励夏女士对生活充满信心。在龙峰就业协会的帮助下,夏女士的缝纫店顺利在三联社区开业。
招聘会现场 供图 龙华街道办
加强“临时遇困”帮扶力度,释放直抵人心的民生温度
1月7日,一场跨越千里的团聚在龙华壹方天地完成了。这次,可可沙龙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通过多方联动,仅用不到三天时间,就成功助力一名流浪人员踏上1700公里的回家路。据悉,1月5日,志愿者了解到流浪人员汪某的信息,随即对其展开救助,立即联系“让爱回家”总部帮忙寻找汪某家人,几经周折,志愿者最终联系上汪某的姐姐。但因长期流浪,汪某精神出现了问题,在志愿者的建议下,汪某家人联系到了当地的康复医院,希望尽快对其进行治疗。1月7日中午,在多方努力下,已四年多没回家的汪某顺利踏上回家路,这也是可可沙龙志愿者协会在2024年顺利促成的首个“让爱回家”案例。
“通过救助,所有难题迎刃而解,是给我们最直接的动力。”在龙华街道和社会救助组织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开展来深困难人员短期住宿,临时物资补助,免费补办身份证,协助生活无着人员返乡等救助服务,进一步提升对来深建设者临时遇困的救助成效。同时,龙华街道积极探索利用“不用怕,还有我”暖心加油站微信号等公益救助平台,及时收集需求信息,为困难人员实现精准服务。此外,针对有强烈返乡需求的困难人员,搭建返乡归家平台,切实保障合法权益。
不仅如此,龙峰关爱协会和可可沙龙志愿者协会还联手精心设计了归家“打卡板”,一张张票券记录着每位游子返乡时的暖心瞬间,也彰显着龙华街道“1+1+N”社会组织综合救助工作体系的关爱温度。
老年人协会志愿者慰问辖区老人 供图 龙华街道办
扩大“社会救助圈”,延伸拓展社会组织全领域“服务链”
在新体系中,救助工作不能仅停留在解决当下的急难问题,需要完善体系建设,涵盖求职就业、生活帮扶、舆论文化、志愿服务、反哺社会等全周期救助服务。
自“1+1+N”社会组织综合救助体系成立以来,龙华街道成立并带动壮大了一批各领域特色志愿服务组织,提供老年人服务、公益活动、亲邻互助、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特色志愿服务,如龙之韵老人协会、心济源心灵关爱协会、圆梦协会妇联等。
“这两位孩子都是一级脑瘫儿童,他们父母要工作养家,没法照看他们,我们需要多花点心思照料。”“像这位大姐因瘫痪卧床14年了,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一直也是我们重点关注对象。”为让更多的空巢、失独老人、残疾儿童感受到爱心陪伴,在龙华街道龙之韵老年人协会会长莫荣的带领下,越来越多志愿者选择同行,在工作日期间轮流帮忙照顾无人陪伴的残障儿童,每月定期上门慰问陪伴孤独残障老人。但令莫荣意想不到的是,许多之前救助过的老人也加入志愿队伍,帮助协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也让协会力量不断壮大。
“街道接下来将推动更多来深建设者加入到社会综合救助中,让更多‘被助者’转变为‘助人者’,实现社会‘双向互助’治理。”街道民政部门负责人说道。接下来,龙华街道将继续推动全周期、分领域、多元化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落地,通过专业化、品牌化、精准化方式,切实提高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能力,对不同类型的困难群众给予精准救助帮扶,努力满足困难群众多元化社会救助需求,为救助对象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文 刘琼 刘利)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