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东       |        大湾区        |         眼界       |        文旅       
深圳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扩建 申请占用基本生态控制线引争议
2024-05-18 14:47:32 来源:央广网编辑:李克军 责编:张琳瑞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岗管理局日前发布公示文件,就“深圳市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以下简称“处置中心”)综合提升改造工程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短期租赁用地申请占用基本生态控制线”征求公众意见,引发红花岭片区居民高度关注。近两年,该片区居民针对空气质量问题向多个部门进行了投诉,而公示结束至今,对该项目高度关注的周边居民仍在通过不同渠道反馈意见,担心“扩建”会破坏片区生态,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

  记者就片区居民反映的问题多次致电相关部门。5月11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龙岗管理局就居民投诉的空气质量问题向记者反馈处理意见,包括不定期突击检查和24小时不间断监测污染排放情况等。记者根据公示电话致电深圳市生态环境局龙岗管理局,相关人士表示已收到居民反馈,具体处置流程不方便透露。

  公示:申请占用基本生态控制线

  日前,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岗管理局发布《关于深圳市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综合提升改造工程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短期租赁用地申请占用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公示》,公示期为30个自然日,自2024年3月23日起至2024年4月21日止。公示信息显示,该工程短期租赁用地位于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新生社区盐龙大道与龙岭南路交会处东北侧,用地面积4864.53平方米,在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内,拟申请占用5年,建设单位为深圳市益盛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扩建 申请占用基本生态控制线引争议

  公示截图

  片区居民向记者反映,公示发布后,他们根据公示信息提交了意见书,对处置中心继续租赁红花岭片区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的土地提出意见。据他们提供的意见书,反对继续租赁的理由主要是:“项目规划时周围只有城中村,没有居民区,但目前新生社区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5.3万人,在原址上扩建不符合当下的现实情况。”他们同时担忧,处置中心对周边环境可能会造成影响,处置中心排放物可能影响健康。

  “据公示内容显示,公示期间,如果有意见可以反馈。我们按要求向深圳市规划和自然保护局联名提交了居民意见书。我们小区目前入住大概1200户,共同反馈意见的有630户。”桑泰龙樾的一位居民表示。

  据了解,处置中心位于龙岗街道与坪地街道交界的红花岭片区。据地图显示,该项目附近建设有阳光香格里家园、桑泰龙樾、颐翠名庭等居民小区12个,最近的小区阳光香格里家园距离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只有2公里左右。

  片区:空气质量多次被投诉

  记者了解到,片区居民近两年来对空气质量多次进行投诉,投诉的内容为空气中存在焦糊味以及担心这种味道是有害气体,可能会影响健康。

  对此,深圳市生态环境局龙岗管理局曾于2022年11月14日回复称:“龙岗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于2022年11月4日10时36分到达现场处理群众投诉突击检查,被投诉对象深圳市益盛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现场检查未发现异常情况,厂区内未闻到异味,近期的检测报告结果显示其废气排放均达标。后续将继续加强执法检查,加强环境监测,保持每月一次的常规监测频次,并结合不定期突击检测和在线监测。如遇天气恶劣、气压偏低、风速较小、风向吹向周边住宅区域、湿度较大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情况,会要求企业减产作业,降低对周边片区的影响。”

  但周边居民表示收到回复后,遇到影响污染物扩散的恶劣天气时,并没有感觉到该企业有减产的迹象。

  针对居民对空气质量的投诉,5月11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龙岗管理局向记者表示:“后续针对居民反馈的诉求,我局将持续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一是加强日常巡查及监管,建立专人巡查队伍,不定期进行突击检查,确保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转。同时,运用无人机、走航等科技力量加强科技监管,以及运用在线监测设备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排放口污染物排放情况,督促企业稳定达标排放。如发现环境违法行为,将严格依法查处。二是通过建立周边受影响业主微信沟通群、公布 24 小时值班电话等,畅通群众诉求服务渠道,第一时间响应并处理投诉。三是邀请居民代表到深圳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现场参观,消除居民疑虑。四是我局将积极组织相关单位开展深圳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提标改造可行性研究,在条件允许、项目可行的情况下,推进项目提标改造工作。”

  现场:焦糊味确实存在

  记者日前走访深圳市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附近时发现,行至盐龙大道与笃行路的交叉路口时闻到了焦糊的味道,来到山上后正下雨,气味变得不再明显。桑泰龙樾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自己今天早上还闻到了这种气味,一般在早上7点钟比较明显。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妈妈表示:“最近一直闻得到这种气味,我们都不敢开窗户,小区业主群里也一直有人反映这个问题。”距离稍远的水岸新都一期的居民也表示,早上的时候经常闻到焦糊味。

  据了解,目前该片区包括有3家企业,深投环保集团、益盛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和深圳朗坤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其中,深投环保集团和益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要业务都是进行医疗废弃物处理,深圳朗坤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的主要业务是进行厨余垃圾处理。

  记者发现,深投环保集团的院子里有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在搬运标有危险品标识的塑料桶,烟囱正冒出白烟。深投环保集团的负责人表示,该公司的业务是处理医疗废物,废气都会经过处理之后再排放,基本不会有味道。益盛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气味是旁边处理厨余垃圾的深圳朗坤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扩散出来的。

深圳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扩建 申请占用基本生态控制线引争议

  深投环保集团的工作人员在搬运标有危险品标识的塑料桶

深圳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扩建 申请占用基本生态控制线引争议

  深投环保集团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的烟囱

  朗坤生物质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姚勇表示:“居民闻到的味道是焦糊味,不太可能是我们公司发出的气味,我们的业务是通过厌氧发酵等技术处理厨余垃圾,全程不涉及焚烧,如果我们发出了味道也应该是食物腐坏的酸臭味,另外两家公司指认的臭气应该是指这个。”记者来到深圳朗坤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发现虽然确实有臭味,但和早上在盐龙大道上闻到的焦糊味不同,属于厨余垃圾的酸臭味。

  居民:仍在等待意见反馈

  据公示结束已有20余天,片区居民一边通过媒体等不同渠道继续反馈意见,一边等待有关部门的回应:“之前说公示结束会给我们反馈,到现在我们也没有收到任何答复。”

  记者于2024年4月28日上午按公示电话致电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岗管理局,对方表示:“已经收到了居民的反馈,之后具体的处置流程不方便透露。”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资料显示,深圳市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是目前深圳唯一的医疗废物收运和处置单位,于2005年10月投产,属市监管环保项目。长期由深圳市益盛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进行特许经营,经营期为20年(2005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

深圳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扩建 申请占用基本生态控制线引争议

  深圳市环境保护局的批复

  据新生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新生社区是一个村改居的社区,居委会于2004年成立。2003年处置中心进行规划设计时,周围都是城中村,原住居民只有一两千人。但在20年后的今天,据2023年人口普查数据,新生社区的常住人口达到了5.3万人。

  医疗废弃物管理是公共卫生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全社会开展垃圾分类和处理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家卫健委、生态环境部等十个部委联合印发的《医疗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2020年年底前,全国每个地级市至少建成1个规范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2022年6月底前,每个县(市)都要建成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但如何在将医疗机构废弃物进行规范处理、营造清洁安全的城市环境的同时,减少医疗废弃物处置机构对周围居民的影响,是城市发展进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专家:生态线守土有责

  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发展策略委员会委员、深圳市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南凌表示,围绕生态保护,深圳前有“基本生态控制线”,后有“生态保护红线”,两条线的划定的范围有差异,前者为974.5平方公里,后者为588.73平方公里。

  据了解,2005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划定了“基本生态控制线”,全市一半的土地(974.5平方公里)被划入线内。“基本生态控制线”是一个闭合的完整系统,线内土地绝大部分是有关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需要控制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土地。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后,深圳施行了《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除重大道路交通建设、市政公用建设、旅游设施、公园四种情形外,禁止在“基本生态控制线”的范围内进行建设。依据规定,线内已建成的合法生产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使用年期届满的,原则上不予以续期,由土地主管部门收回土地使用权。

  而后,根据《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广东省和深圳市相继编制了《国土空间规划》,将深圳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调整为588.73平方公里。南凌表示,深圳业界对这个范围划定的差异存在争议,具体操作上,对于“生态保护红线”内的范围,深圳执行严格的管控政策,做到守土有则,不得“越界”。对于“基本生态控制线”与“生态保护红线”之间的范围,虽有一定的松动,也严格执行三个流程:一是严格核定准入条件;二是需要进行公示;三是依据情况评估是否适用生态补偿。(文/图 央广网记者 常迪 见习记者 荣冀晴)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