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九,如约而至,广州第三度迎来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
“新春第一会”备受关注,不仅在于其召开时间早,更在于它划定的是影响深远的政府工作主线:癸卯兔年,“三个一万亿”目标掷地有声,全市经济总量跃上3万亿元新台阶;甲辰龙年,以“二次创业”奋进姿态拉开“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序幕。
今年的大会,以“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题,进一步释放出广州重构产业发展新优势、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强烈信号和坚定信心。
“12218”,如何理解这串打开广州产业未来的密钥?它从何而来,将引领广州向何处去?在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提炼我们党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指出做好经济工作必须统筹好“五对重要关系”,即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
探析“12218”,这组数字背后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广州的使命任务要求,体现了广州对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的深刻认识,更蕴含着对新时代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入理解。
(一)
产业新蓝图从何处来?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是蓝图的“起笔点”之一。“百货均输成剧邑,五方风气异中原。”两千多年商贸经济的生生不息和商贸文化的稳定传承,让商业和市场化基因深嵌在广州城市发展脉络之中。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快速腾飞,为城市发展、居民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起步早、氛围浓、发育充分。
然而,“有效市场”并非“全能市场”。在国际科技和产业竞争越发激烈的当下,产业发展越发需要“居高望远”“承受风险”。哪个城市能更快将产业潜在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哪个城市才能占领先机。这必须是“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共同努力的结果。
客观来看,广州如今得以形成汽车、电子、石化三大支柱产业,囊括联合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行业,拥有12个千亿级战略性产业集群、9个千亿级服务业,过去的产业谋划是符合规律、成效显著的;同时也要看到,广州在发挥有为政府作用、谋划推动产业发展特别是新兴产业方面还大有可为。“12218”,正是通过构建起广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来明确广州产业发展、资源投向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向何处去?“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始终坚持“1”个总体要求,即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重点把握“2”个主攻方向,即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科学谋划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6个未来产业,共“21”条赛道;布局发展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8”个现代服务业。
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中,广州又根据产业基础、成熟程度细分为新兴支柱、战略先导、特色优势3类,包括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超高清视频与新型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人工智能、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等产业。
广州CBD
(二)
下一个问题是,如何“画准”“画细”这份产业新蓝图?产业谋划不是赌注,它既需要科学的决策,又需要大胆的探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细看“12218”中“21+8”的产业布局,既有发挥广州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产业门类齐全、供应链强大的优势,旨在增加高品质供给的规划;也有发挥作为“国际商贸中心”的市场流通优势,增强广州需求与供给的适配性的部署;更值得关注的是,探索通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创造和引发新需求的设计。战略先导类的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刚刚过去的2024年,被视为“低空经济”的元年。低空经济,是指利用低空空域资源,通过无人机、航空器等手段,实现各种商业活动和公共服务的新型经济形态。无人机播种、无人机外卖“从天而降”不再新鲜,打“飞的”跨城飞行有望实现……低空经济,不仅是把“路”修到空中去,更是通过创造消费需求、提升创新能级,打开空中新“蓝海”。到2030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达2万亿元。
在这场“天空之城”的竞逐中,如何避免“一拥而上”?每个城市都要看清自己的基础与优势。从“量”上看,广州拥有从事低空经济的企业4200多家,全国排名第二;从“质”上看,全球首架分体式飞行汽车试飞成功、全球首个飞行汽车工厂智造基地动工、全球首个“三证”齐全的eVTOL企业诞生、国内首个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岛落户……多个与低空经济相关的“第一”都在广州诞生。
要大胆探索,也要稳扎稳打。去年,广州密集推出低空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条例》《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广州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聚焦空域管理、基础设施建设、飞行服务、产业发展及应用场景等关键领域细化措施,加快推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州建设低空飞行管理服务平台
(三)
“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动态演进的体系,“喜新不厌旧”。
广州传统产业基础好、规模大,因此这份产业新蓝图突出“新老并举”,着力统筹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强调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一体推动传统产业改旧育新、新兴产业培优塑新、未来产业超前谋新,实现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没有夕阳的产业。在广州,“老纺织”正勃发数字“新脉搏”。作为领先的纺织产业互联网企业,致景科技从纺织面料制造环节切入,针对上游打造了“飞梭智纺”,通过织机监控、产量报表、工资计算、效能分析等功能,以AI驱动超9000家织厂、累计超70万台织机降本增效;针对中下游打造“百布”成品布交易服务平台,以“AI+大数据+智能硬件”解决“找布难”“找布慢”问题,输出了纺织产业数智化转型的“广州方案”。
建筑业的发展也是“绿意渐浓”:近日,广州金融城见证了国内首座超高层近零能耗建筑——中建四局科创大厦的拔地而起。凭借“光伏遮阳一体化、建筑节能设计、可再生能源运用”等建造技术,这座大厦实现年均综合节能率61%,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传统建筑业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
中建四局科创大厦是国内首座超高层近零能耗建筑
推动产业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是广州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选择,是响应“双碳”行动的必然要求。以质量提升、品牌塑造、企业培育推动传统产业从成行成市向成名成品升级,必能让广州产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四)
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样需要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广州集聚了全省70%的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以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大、华工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全国唯一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国家级重大科创平台的城市。可以说,积淀的“科技”存量资产体量相当大。
但也要看到,广州在一些高精尖领域还存在技术供给不足的情况,亟须推动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关键在于协调用好存量技术资源和强化关键核心技术供给,形成一批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将广州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胜势。
盘活“科技存量”,广州围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出台《广州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措施》,配套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尽职免责制度指引。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有力支撑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建设、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积极承接港澳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全市技术经理人队伍持续壮大,2024年新培养技术经理人近2000名。
做优“科技增量”,广州聚焦国家战略部署,构建形成了“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布局,同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聚焦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实施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计划。
要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有新突破,必须坚持向科技要生产力,集中资源力量推动新兴产业从星星之火向星火燎原放大。“12218”前瞻布局的6个未来产业,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国家有要求、广州有基础、市场有前景。唯有抓住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这个关键,进一步释放“从0到1”的颠覆性创新,打通“从1到N”的产业化发展,才能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向纵深、高远拓展,不断夯实实体经济的产业根基。
广州国际生物岛
(五)
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是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基础的现实要求。
面向2035,广州提出“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支撑经济总量翻一番,既需要从“量”上下功夫,在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内外贸等主要指标上实现倍增,也需要在“质”上求发展,强化结构升级,实现以质取胜和规模效应相统一,不断夯实广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量”的潜能从何而来?“质”的提升如何实现?答案之一在“12218”密钥的最后一个数字:8个现代服务业。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要求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的优势主要集中在生活性服务业,“烟火气”蓬勃,生产性服务业体量相对较小,对制造业的赋能力度不足。
为此,“12218”不仅提出加快发展8个现代服务业,还明确进一步推动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推进服务业结构升级,通过研发破局、科技赋能、设计增值、金融输血,让服务业和制造业相融相长,进一步做强现代商贸、文化创意等“尖子生”行业,在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性门户功能中推动现代服务业扩量提质、出新出彩。
“真正的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良好的法治环境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广东启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满玉看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加速对接,广州法律服务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例如护航企业“出海”。
近年,在涉外法治建设上,广州亮点颇多:设立全国首个涉外法治工作专门机构,率先建立涉外法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机制;出台《广州市南沙区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实施办法》,建立与港澳、国际接轨的市场主体登记制度;推进广州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打造联动香港和澳门、面向全球的国际商事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
当然,广州的优势和潜力不限于此。当前,广州正持续优化产业友好型、企业友好型和企业家友好型营商环境,全力建设全国产业生态最好、政务服务最优、综合成本最低的营商环境高地。
春天是谋划蓝图的最佳时刻,也是耕耘播种的最好时节。这座跨越千年的商都、这座成就奇迹的城市,将锚定“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标高追求,沿着“12218”描画的蓝图,以“拼出一片好春光”的冲劲,努力“跳”上新高度、“跑”出新业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当好示范。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方晴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吴子良、邱伟荣 、李天研、杨耀烨 通讯员:李剑锋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