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第十四届东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胜利闭幕 摄影 莞政协
2月27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东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市会议大厦胜利闭幕。会议号召,市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委员,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在中共东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守正创新、奋发进取,努力干出“走在前列”的新样子、干出“挑大梁”的新担当,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闭幕大会上,市政协主席郑建民,市政协副主席喻丽君、梁佳沂、程发良、陈树良、曲洪淇、罗斌、赖少瑜、卓庆,市政协党组成员万卓培、秘书长卢汉彪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韦皓、骆招群、梁杰钊、武一婷、陈志伟、张彬、刘光滨、王雪竹、周楠生等市领导在主席台就座。
在热烈的掌声中,市政协主席郑建民为新当选的政协第十四届东莞市委员会副主席卓庆,新当选的政协第十四届东莞市委员会常务委员刘贺贤、江帆颁发当选证书。
大会由市政协副主席喻丽君主持。会议审议通过政协第十四届东莞市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十四届四次会议提案征集情况的报告,表决通过政协第十四届东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议。
郑建民在闭幕大会上作讲话。他指出,这次大会是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锚定省委、市委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莞实践新篇章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恢复了大会发言,委员们胸怀改革发展大局、心系社会民生福祉,积极建言资政、提出真知灼见,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生机活力。大会还首次表彰了10件“年度提案”,体现了守正创新、务实进取的价值追求。会议开得隆重热烈、圆满成功,开出了高质量、开出了满满正能量,充分展示了委员们充满朝气的精神风貌,彰显了对东莞蓬勃发展的坚定信心。他强调,要发扬优良传统,牢记政治责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工作部署,按照《中共东莞市委关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推动政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凝心聚力促改革,守正创新谋发展,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政协更大担当作为。
郑建民强调,要把改革创新体现到思想引领上,广泛汇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坚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建立健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制度,完善多层次、常态化、全覆盖学习体系,大力开展委员理论学习和政治培训,把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这一重大政治任务不断引向深入,持续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正能量;要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机制,发挥委员工作室主阵地功能,组织广大委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讲述改革“好故事”、传递改革“好政策”、唱响改革“好声音”,引导各界群众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氛围。要把改革创新体现到协商议政上,紧扣改革发展大局建言献策,大力弘扬东莞改革传统,围绕市委明确的400多项改革任务,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参与大湾区建设、“百千万工程”等重点领域,科学制定实施年度协商计划,优化调查研究工作机制,推动政协履职向服务改革发展聚焦发力;深入打造“人才·书记面对面”、“莞商·市长面对面”等协商品牌,完善协商机制,提升协商质量,更好汇聚高层次人才、企业家、专家委员等各方智慧,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提出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信息反映渠道,健全“莞事好商量”协商机制,聚焦教育、医疗、就业、养老、托幼等民生问题精准协商,助推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广大市民。要把改革创新体现到委员担当上,当好改革发展促进派实干家,把改革创新融入履职全过程,既当好为改革鼓劲加油的促进派,更要当好为改革献计出力的实干家;积极发挥智力优势、智库作用,深入研究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建言“含金量”,多出改革“金点子”;特别是港澳委员和企业家委员,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企业,在开拓市场、稳定就业、扩大投资等方面积极作为,另一方面要发挥国际视野开阔、熟悉经济工作的优势,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多出助推之力。要把改革创新体现到自身建设上,推动政协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健全协商民主机制的改革部署,聚焦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机制等5个方面机制,谋划推进一批改革举措和创新做法;要深化“十大履职品牌”建设,强化专委会基础性作用,带动政协工作与时俱进、提质增效、创新发展;以“一品牌一机制一重点”为引领,推动镇街(园区)政协小组改进履职方式、提高履职能力、增强履职实效;加强委员队伍建设,优化委员服务管理,引导委员珍视政治身份、锤炼政治品格、提高政治能力,自觉投身“四个第一线”的具体实践。
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胜利闭幕。(文 傅岩 莞政协)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