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生物医药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3月14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召开“现代化产业体系看黄埔”生物医药产业专场新闻发布会,一组数据引发瞩目:全区每年新增新药临床批件近百张,占全市90%以上,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生物医药企业数量从2017年的1000家猛增至4800家,增长3.8倍;产业规模占全市57%,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前五。这里,正以“黄埔速度”书写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传奇。
新闻发布会现场 摄影 李剑锋
产业规模爆发式增长:从“千企集聚”到“全国标杆”
数据显示,目前全区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48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28家、专精特新企业382家,上市企业20家,占全市74%。生物医药规上工业产值较五年前翻倍,形成生物岛、科学城、知识城三大核心载体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布局。
“一款中国抗癌药击败了全球最畅销的抗癌药!”全国政协委员赵宏在全国两会上的发言,让康方生物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双特异性抗体新药依沃西(Ivonescimab)进入公众视野。这款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的突破性疗效,标志着中国创新药研发正从“跟跑”转向“领跑”。而康方生物的另一个“明星产品”——全球首个肿瘤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双抗卡度尼利单抗注射液,更是填补国内空白,疗效超越国际同类产品。
为了加速创新药的成果转化,近年来,黄埔区一直致力于把广州医学资源优势和自身产业基础相结合,加速医药创新和医疗临床资源深化合作。
利德健康技术专家进行细胞实验 摄影 李剑锋
“为了缩短创新药械从研发到临床应用的周期,黄埔区卫生健康局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在创新药械目录公布后一个月内召开药事会,确保创新药械能够迅速进入采购目录。”黄埔区卫生健康局二级调研员邱芳华表示,未来还将开展院企常态化对接,遴选生物医药产品入院展示,推动中医药院内制剂转化,放射、检验等AI医疗场景应用,拓展大健康产品应用,为创新药械的推广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服务“十分周到”:政策赋能加速成果转化
如何让实验室的“金点子”快速转化为治病救人的“金钥匙”?黄埔区给出的答案是: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该区首创“一个平台+两条通道+三张清单+四级联动”的“十分周到”服务模式,推动药品注册申报量较2018年增长超3倍。
“从研发到临床应用,我们全力打通‘堵点’。”黄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蒋佐龙介绍,2024年,区内生物医药审评审批事项平均提速20%以上。以百济神州为例,其新增产线通过省药检所绿色通道检验,效率提升30%。此外,广东省首个药械注册指导工作站、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等创新机制相继落地,为研发物资入境和产品上市按下“加速键”。
政策支持同样精准有力。2024年,《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办法》(“生物医药2.0”政策)出台,前瞻布局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未来产业。同时,医疗机构需在新药械目录公布后一个月内召开药事会,推动创新产品快速进入临床。“我们正推动AI医疗场景应用,拓展大健康产品市场。”区卫生健康局二级调研员邱芳华表示。
人才引领产业升级:“院士天团”与“真金白银”双驱动
产业的腾飞离不开顶尖人才的支撑。近年来,黄埔区成建制引进钟南山、徐涛、王晓东、赵宇亮等院士团队,形成战略科学家、临床医生、企业家“三位一体”的“人才天团”。
“好的种子需要沃土,黄埔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创业环境。”麓鹏制药行政副总裁胡龙飞感慨。六年间,企业累计获得政府资助2700万元。该区通过“四链融合”(政策链、平台链、生态链、服务链)人才支持体系,组建生物医药子基金18只,累计投资人才项目92个、金额超25亿元。全国首创的“种子直投”机制允许单项目最高100%亏损,为早期创新“兜底”。
为吸引更多英才,黄埔区打造500人规模的“靠埔就业经纪人”团队,并在2024年广东省“百万英才汇南粤”招聘会上首次亮相。购房补贴、租金减免、安家资助等“真金白银”政策,已累计扶持高层次人才超1600人。
空间布局优化:三大载体打造全产业链生态
从珠江上的“绿叶小岛”到全球瞩目的生物医药高地,广州国际生物岛的蜕变是黄埔区空间布局优化的缩影。目前,生物岛集聚阿斯利康、百济神州、康方生物等500余家企业,落地全国首个医疗器械概念验证中心,推动11个产品入选广州市创新药械目录,占全市近半。
“我们正打造‘十分到位’服务品牌,租金降幅最高达40%,同时打通研发到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生物岛管委会副主任梅花介绍。而科学城和知识城则分别承担“成果转化”与“生产制造”功能:科学城汇聚57家上市公司,综合实力居全国科技城第二;知识城引入百济神州、恒瑞医药等40多个顶尖项目,总投资超200亿元,建设亚洲一流生物制药基地。
目前,黄埔区正谋划推出“1+15+5”政策体系,生物医药政策将进一步完善,前瞻布局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未来产业,构建生物医药全流程、全链条扶持体系。从“千企集聚”到“创新标杆”,黄埔区以“硬核”科技与“暖心”服务,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黄埔样本”。(文 朱桦)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