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西文明互鉴:数智化国际传播暨公共关系学全球化教育论坛”在广州南方学院举行。本次论坛聚焦数智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公共关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汇聚众多学界与业界专家,通过主旨演讲、圆桌讨论等形式,为中国公共关系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新思路与新方向。
论坛活动现场
在数智技术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公共关系教育亟需创新与变革。本次论坛旨在推动中西文明交流互鉴,探索国际传播与公关教育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中国培养具备全球视野与技术能力的新型传播人才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经验。
论坛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指导,广州南方学院主办,广州南方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承办。论坛荣幸地邀请到多位重要领导与嘉宾出席,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南方学院校长汤涛教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大力,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驻会副会长徐润东,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青年编辑记者协会会长孟雷,中共广州市从化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柱,以及广州南方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天祥教授等。
广州南方学院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汤涛致辞
论坛伊始,广州南方学院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汤涛在开幕辞中深刻强调,面对当前数智技术的迅猛浪潮,中国高等教育必须从“数智化”和“国际化”两个核心维度出发,进行系统性的教育理念重塑与实践创新,以培养出既具备技术驾驭能力又富含人文关怀的新时代传播人才。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大力致辞
随后,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大力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制造业产值已连续15年稳居全球首位,公共关系市场规模也跃升至世界第二,在中国企业从“引进来”向“走出去”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市场对高素质、国际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得前所未有的迫切。
中共广州市从化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柱致辞
中共广州市从化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柱则结合区域实践,分享了从化区在“做得好”的基础上如何致力于“讲得好”的宝贵经验。通过成功打造“从都国际论坛”、“香港赛马会从化马场”等世界级IP矩阵,并深度融合传播思维,从化区有效塑造了“世界级生态会客厅”的国际形象,为地方国际化传播提供了实践范例。
三位领导的发言层层递进,从教育理念重塑到行业人才需求,再到地方实践创新,不仅丰富了论坛的理论深度,也为公共关系教育的数智化与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坚实的实践支撑。
圆桌论坛共探行业未来之道
在论坛的主旨演讲与圆桌对话环节,多位专家学者与行业代表围绕“数智化国际传播与公关教育”展开深度交流,从理论建构到实践路径,呈现出一场思想交融、观点碰撞的学术盛宴。
主旨演讲环节聚焦于创新方法与教育转型。法国明思力高级副总裁仲佳伟提出“3C叙事模型”,强调应以本土化策略回应全球性议题,为国际传播提供新思路;中山大学谭昆智副教授则以原创音乐剧《华夏书章》为例,生动阐释了公共关系思维在传统文化当代转化中的创新运用;上海外国语大学杨晨教授进一步指出,“人机协同”是未来公关教育的核心方向,并分享了该校在专业数字化改造方面的实践成果;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朱小麟主任则强调实战育人,通过引入真实商业项目与毕业策划任务,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随后的圆桌论坛上,嘉宾围绕“变与不变”的行业本质展开深入探讨。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孟雷指出,尽管技术环境日新月异,但公关行业以“信息传播、关系协调、形象管理”为内核的专业价值始终未变;经济学家盘和林教授则从伦理角度强调,公关从业者应坚守“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原则,筑牢职业根基;广州市侨丰控股CEO郑振霖从职场角度鼓励学生“聚焦垂直领域深耕”,以专业能力应对时代变化;广东省侨界海归协会常务副会长梁伟榆提出,国际传播的关键在于实现有效的“文化转译”,跨越认知差异;广州南方学院蔡宝婧主任在总结中回归人文关怀,指出“一切传播终将回归于人”,再次呼应论坛对“人文与科技融合”的核心关切。
论坛期间,多项实质性的合作举措与深度参访活动成为亮点,进一步推动了产学研融合与国际化实践交流。广州南方学院与中葡产业文化交流促进会(澳门)、佛山新城跨境电商产业孵化中心、从化区女企业家协会等多家机构在现场签署合作协议,旨在整合多方资源,共同探索公共关系人才培养与数智化传播实践的新路径,强化高校与产业界的协同创新。
嘉宾参观香港马会从化马场
此外,与会嘉宾还应邀参访了香港马会从化马场、从都国际庄园等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准的场地,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从化区在乡村振兴与国际化发展方面的融合实践与创新成果。本次论坛不仅为公共关系教育在数智化与国际化方向的发展提供了前瞻思路和落地策略,也显著深化了高校与企业、政府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多元合作。广州南方学院表示,将以此次论坛所凝聚的行业智慧与资源链接为新起点,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建设,为国家战略与全球传播事业输送更多具备国际竞争力与人文素养的新型传播人才。(文/图 广州南方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