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东       |        大湾区        |         眼界       |        文旅       
绿富同兴:河源生态农业的崛起之路
2025-09-30 14:36:53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傅细明 责编:王悦阳

  在粤东北的青山绿水间,河源,这座以“万绿湖”和“东江之水”闻名遐迩的城市,正悄然书写着一部关于“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当生态优势成为时代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农业发展的新路径,河源以其前瞻性的视野和坚定的步伐,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为底色、以科技为引擎、以融合为动力的生态农业崛起之路,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

绿富同兴:河源生态农业的崛起之路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50930093021_101_523

河源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生态为本:从“生命之水”到“农业之基”

  河源生态农业的故事,必须从其最宝贵的财富——生态本底讲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饮用水源地,河源肩负着守护东江下游数千万人口“水缸子”的重任。这一神圣的职责,曾一度被视为工业发展的“紧箍咒”,但却恰恰为农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唯一的方向:绿色、生态、可持续。

  万绿湖的浩瀚碧波,不仅是风景,更是承诺。它意味着河源的农业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于是,“生态农业”从一种选择,变成了必然。这里得天独厚的洁净水源、富氧空气、未经污染的土壤,构成了生产高品质农产品的天然温床。河源人深刻认识到,这“山、水、林、田、湖”共同构成的优良生态系统,本身就是最响亮的品牌。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将“万绿河源”这块生态金字招牌,深深地烙印在每一颗果实、每一片茶叶之上,让“喝万绿湖水,吃河源农产品”成为一种健康、可信赖的生活方式。这种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农业发展定力,为河源农产品的优质优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赋能:从“星星之火”到“集群之势”

  有了优良的生态基底,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河源生态农业面临的核心课题。近年来,河源通过科学规划与精准发力,推动生态农业从分散化、传统化走向规模化、集群化。

绿富同兴:河源生态农业的崛起之路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50929180118_92_523

紫金县龙窝镇承龙嶂茶园(紫金蝉茶)

  首先,是特色产业的“点”上突破。河源充分挖掘各地资源禀赋,避免同质化竞争。于是,我们看到了紫金县的茶叶产业异军突起。独特的山区气候和生态环境,孕育了品质上乘的茶树,尤其是因小绿叶蝉叮咬而形成蜜香的“紫金蝉茶”,以其独特的口感风味成为中国茶界的一匹黑马,荣获“中国茶业百强县”的称号,将一片片绿叶变成了致富的“金叶”。与此同时,连平的鹰嘴蜜桃以其爽脆清甜的口感,成为盛夏水果市场的明星;和平的猕猴桃、龙川的高山油茶、东源的板栗等,都已成为极具地域辨识度的“土特产”名片。

绿富同兴:河源生态农业的崛起之路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50930093019_100_523

河源灯塔实验室

  其次,是平台载体的“面”上集聚。河源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了以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龙头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这些园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植养殖区,而是集技术研发、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物流仓储于一体的产业高地。园区内,节水灌溉、绿色防控、有机施肥等生态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智慧农业设备实时监控着作物的生长环境,确保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产品的可追溯性。这种集群化发展模式,有效整合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改变了以往小农户单打独斗的弱势局面,形成了强大的规模效应和品牌合力。

  融合创新:从“单一生产”到“多元增值”

  如果说坚守生态和做强产业是河源生态农业的“躯体”,那么“三产融合”则为它注入了充满活力的“灵魂”。河源敏锐地捕捉到消费升级背景下,人们对农业功能多元化的需求,大力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农旅融合是其中最亮眼的篇章。每逢周末或假期,通往河源各特色农业基地的道路上车辆络绎不绝。游客们不仅在万绿湖上泛舟,更会深入周边的茶园体验采茶制茶,在果园里享受采摘的乐趣,在乡村民宿中品尝地道的客家菜,购买新鲜的农产品。这种“以旅带农、以农促旅”的模式,成功地将“流量”转化为“销量”,将一次性的旅游消费延伸为持续的农产品消费,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的附加值。一个典型的场景是:游客在紫金一个茶山游玩后,不仅当场购买茶叶,还会通过微信小程序成为该茶园的长期客户。农业从第一产业直接跨越到第三产业,实现了价值的倍增。

绿富同兴:河源生态农业的崛起之路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50930122045_111_523

河源倾力打造“万绿河源”农产品品牌

  品牌化与数字化营销是另一大助力。河源倾力打造“万绿河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统一标准、统一标识,提升整体形象。同时,积极拥抱互联网时代,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渠道,打破地域限制,让河源的生态农产品直达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餐桌。年轻的“新农人”们用镜头展示家乡的绿水青山和农耕文化,用故事为产品赋能,让消费成为一种对健康生活和美好田园的向往。

  挑战与未来:迈向“绿富同兴”的新征程

  当然,河源生态农业的发展之路并非一片坦途。它依然面临着品牌影响力需从区域走向全国、产业链精深加工环节相对薄弱、高端农业科技与营销人才短缺等挑战。

  展望未来,河源生态农业的路径愈发清晰。它将继续深挖“生态”内涵,不仅停留在“不用化肥农药”的层面,更要向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更高形态迈进。它将加速“数字赋能”,让智慧农业覆盖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实现更精准、更高效的管理。它将继续深化“融合文章”,探索农业与教育、文创、康养等更广阔领域的结合,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乡村业态。

  归根结底,河源生态农业的探索,是一场关于发展的哲学思辨与实践。它证明了保护与发展并非对立,优美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最强大的生产力。河源,正以其坚定的行动向世人展示:守住那一方绿水青山,就拥有了通向金山银山最持久、最可靠的密钥。在这条绿富同兴的崛起之路上,河源的田园正孕育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文 那月 图 河源宣)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