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湾区行_fororder_湾区行_副本

一条村的垃圾分类试验

2017-04-10 08:56:20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董健雄 责编:

  早上6时30分,珠海海澄村,59岁的黄枝准时抵达垃圾投放点,开始垃圾分拣工作。很快,早起的村民们陆陆续续前来丢垃圾。“你这袋垃圾没有分好哦,塑料纸没拿出来。”面对前来投放垃圾的一位村民,黄枝直言不讳。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村民往往就会致以歉意,表示下次一定分好。

  海澄村位于中国航展主展馆的对面,被誉为“航展第一村”。两年前,海澄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成为珠海市首个试点垃圾分类处理的村。如今两年多过去了,村里垃圾分类工作干得有声有色,村容干净整洁,村民垃圾分类意识明显提高。按照海澄村党委委员陈秀娟的说法,海澄村日产垃圾约10吨,通过垃圾分类工作,可减少约60%的垃圾。

  垃圾分类这样一个全国性难题,在海澄村是如何成功实践的?

  宣传,宣传,再宣传

  在田心村(海澄村下属自然村)村口宣传栏里,有一张大幅表格。表格上列着全村每一户的住址,对应的空格上标记着“√”或者“○”。这张表格叫做“田心村居民垃圾分类‘环境友好家庭’积分表”。陈秀娟介绍,“√”表示这个月这户家庭垃圾分类合格,“○”则表示该户家庭垃圾分类不合格。若一年下来,某户家庭“○”数量明显偏多,那么就会在村集体的年终分红中,被扣除5%。

  记者粗略数了数,在这张涵盖296户家庭住址的表格中,“○”约有20个,不合格率约7%。“虽然我们有这样的处罚规定,但实际上,这两年里我们并没有处罚过任何人。由于村集体分红有限,5%的处罚额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威慑力度。但是表格的宣传效果却是显著的,没有哪个人会乐意看到自己家在榜单中落后。”杨秀娟表示。

  垃圾分类工作的第一关就是源头分类,也就是家庭自行分类,这需要人们牢固树立起分类意识。在一个农村地区,这显然是个难点。海澄村村委会掏钱给每户村民免费发放了两个垃圾桶,一个用来放餐厨垃圾,一个用放其他垃圾,要求干湿分开。“之前从来就没听说过什么垃圾分类,刚开始也很不习惯,觉得麻烦,是别人教了很多遍才改过来。现在我们家已经能够很自觉地做到分类了。”被村委会评为“美丽庭院”家庭的女主人蔡阿姨说。

  蔡阿姨所言“教了很多遍”背后,正是政府、居委会、运营公司等多方的不懈努力。试点前期,垃圾分类运营公司——广东惜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派出垃圾分类指导员,与村委会工作人员一起,挨家挨户宣传讲解;还在村委支持配合下,召开居民大会,进行垃圾分类培训。

  值得一提的是,海澄村还充分运用学校的力量。在田心村,六年级小学生蔡乐咏告诉记者,海澄小学长期对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每逢寒暑假,老师就要叮嘱我们回家要做好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工作必须宣传,宣传,再宣传,一旦放松,效果很快就会减弱。”杨秀娟说。

  专业化与本土化结合

  清晨,面对村民们不断投来的垃圾袋,黄枝逐个打开检查。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餐厨垃圾袋中的杂物拣出,把餐厨垃圾归入指定回收桶。随后,这些餐厨垃圾由清运车运送至村内处理站集中处理,制成肥料,供居民免费使用。在垃圾分拣工作持续半个多小时后,黄枝拿起扫帚开始清扫村场。

  海澄村的垃圾分类是建立在环卫保洁基础上的,海澄村原有保洁队伍26人,惜福公司派驻进入8人,形成了34人的“保洁+垃圾分类”队伍。惜福公司珠海总经理靳兴鸿表示:“我们给原有的保洁员提高工资,让他们也加入垃圾分类工作,实现了专业队伍和环卫队伍相结合,综合利用人力物力资源,以降低运行成本,拓展当地居民就业渠道,促进政府投入最小化。”

  靳兴鸿认为,海澄村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就是以聘请运营公司形式进行市场化运作,运营公司在大幅提升村居环卫保洁质量的前提下,发动居民开展常态化源头垃圾分类工作。“我们把保洁工作做好,收获了居民认可,居民会更愿意配合源头分类工作,以期环境质量的继续提高和自身素质同步提升。慢慢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就成为居民生活需要的一部分,源头分类习惯自然形成。”靳兴鸿说。

  源头分类之后,运营企业环卫服务的工作量减少,让运营企业有精力通过自主创新在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产生利润来源,弥补经费缺口,形成政府加活不加钱、企业多干多赢利的多赢机制。

  靳兴鸿表示,这就是在海澄村形成的“居民自觉源头分类,专业公司实行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转化、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对于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产业化、常态化有着示范意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