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入学学位数量与市民需求尚有差距
近日,惠州市惠城区教育局、仲恺高新区宣教办相继发布《2017年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申请积分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起始年级公告》、《仲恺高新区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积分制入读公办学校起始年级积分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文件发布后,便引发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的热议。
积分入学,指以积分排名方式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学校,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惠城区和仲恺高新区有着不同的区域情况,两区的积分项目和分值也有所不同。
在惠城区,积分入学总分=在惠城参加社保(最高60分)+住房保障(最高30分)+居住年限(最高18分)+投资纳税(最高12分)+加分奖励(最高30分)。这是今年的积分公式。
在仲恺高新区,以申请人父或母或法定监护人一方在仲恺服务年限、参保年限、居住年限、投资纳税、学历、职称、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情况作为计算积分的依据。共有七个积分项目,其中一至六项为基本积分,第七项为附加项目。此外,列入仲恺高新区高层次人才或“恺旋人才计划”管理的人员子女,军烈属子女,驻仲恺部队直属子女,被评为仲恺好人(或市级以上)的子女,低保家庭子女,按照仲恺高新区户籍适龄儿童入学办法就读。
对比发现,在仲恺高新区,房产的重要性有所降低,而技术、技能的地位显著提升。在仲恺高新区,参加社保的分值最高得分为40分,住房保障最高得分为20分,此两项在该区积分入学总分中的占比均低于惠城区的同类项目所占权重。此外,仲恺高新区作为惠州市外来务工人员最多的一个区,特别将在该区就业和学历技能职称列为积分项目,两项目的最高得分均为20分。
“以房产作为标准进行入学积分,不利于没有房产的中低收入者享受优质教育。”惠州网友“黄金岛”说,从积分入学,一方面可以看出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另一方面,是否拥有房产成了影响孩子入学的重要指标,这让他感觉有些“拼爹”。
早在2013年,仲恺高新区以惠环街道为试点,率先在全市推行积分入学。2014年,仲恺高新区在全区全面推开该政策,按照一定的积分项目和标准计算学生积分,学校在满足本地户籍学生情况下按照积分高低录取随迁子女。2015年起,惠州在全市全面实施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办法。随着积分入学政策的全面铺开,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到了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了“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质变。
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7月惠州全市有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300432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179642人,入读公办学校比例达59.79%。但换言之,仍有逾四成的随迁子女只能入读民办学校。
教师张俊峰表示,就积分入学政策本身而言,对于在公办学位紧张情况下,破解有限学位的公平分配问题,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再则,积分入学学位缺口依旧不小同样值得关注,其背后凸显的矛盾是教育资源供给总量不能满足因城市人口日益增多而产生的需求。这又存在一个全国教育资源一体化和均等化的平衡问题。
虽说从目前来看还无法完全满足这种需求,但是呼吁教育部门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出来,给家长们更为明确的指引和服务,出台配套的针对各义务教育单位的招生过程指引,保证招生过程的公平、规范、高效,是不少市民的心声。(南方日报记者 黄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