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湾区行_fororder_湾区行_副本

不登镇海楼 不算到广州

2017-07-25 10:21:45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陈伟赞 责编:董健雄

  昔时:鼎盛时期每年接待上百万游客

  1929年2月11日,当时华南成立最早、最大的博物馆——广州市市立博物院在越秀山镇海楼成立。据史料记载,开幕当日盛况空前,吸引了上万人参观。

  黄庆昌为了研究博物馆建成始末,曾在广州档案馆查阅了大量资料。他告诉记者,上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兴起之时。1929年全国建立博物馆有10座,广州市市立博物院即为其中之一,是我国早期博物馆发展中建立的博物馆之一。

  黄庆昌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广州博物馆的鼎盛时期,每年接待约上百万游客。那时青海的彩陶、山东的文物精品展等,都作为专题展览引进到广州,为市民们带来了难得一见的文物精品。

  1978年起,“广州历史陈列”开展,让参观者在一步步登楼的同时一步步了解广州城的历史。

  今日:传播岭南文化 举办专题展览

  登上顶楼,凭栏远眺,斯楼依旧,景物全非。江岸线早已南移的珠江,已经完全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比肩而立的崇楼广宇,连绵如一幅巨画,横亘南天。

  如今,广州博物馆馆藏文物有10多万件,但展陈面积仍然以镇海楼的五层楼为主,楼内面积800多平方米,陈列出的展品不足千件,这也束缚了广州博物馆的发展,广州市博物馆副馆长罗兴连坦言。

  对此,广州博物馆调整策略,侧重体现广州作为对外贸易城市的历史,并越发重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通过“走出去”将课程带到学校,再通过“引进来”举办各种专题展览。

  去年年底,广州博物馆正式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小资料:

  “五层楼”的由来

  广州童谣有唱“肥仔个头,大过五层楼”,而广州日报近日重启的专栏“五层楼下”,也取自镇海楼的这个俗名。

  因其楼高五层,故镇海楼俗称五层楼。该名号何时得来?已故的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广州博物馆名誉馆长麦英豪曾考证,广州人喜欢以直观、形象又通俗易懂的名字作为“别称”,如陈氏书院被叫做“陈家祠”。据他考证,五层楼的别称不会晚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四五百年。

  沉浮变迁:

  五毁五建 变化不大

  镇海楼曾五毁五建,虽历次重修,都基本按照原貌,所以外观变化不大。

  史籍记载,镇海楼曾于明成化年间焚毁,1545年第一次重修。之后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明末清初,和清康熙年间,镇海楼再度经过三次重修。英军进逼广州城时,镇海楼顶部曾被炸毁。1928年重修镇海楼时,把原有的木构换成钢筋混凝土,奠定了今日的式样。“当时,外墙结构并没有变化,只是将每一层的木构结构变成了钢筋混凝土,所以从外观上看镇海楼改变不大。”罗兴连说。

  镇馆之宝

  最大计时器已送国家博物馆

  罗兴连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广州市市立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一件元朝的铜壶滴漏(现藏于国家博物馆)。“这是我国现存最大和最完整的古代计时器铜壶滴漏,元代由广州冶铸工人冼运行等人铸造。”这个高2.64米的壶状阶梯式的计时器原被放在北京路用于计时,1928年在广州市市立博物院展出,目前馆内保留下来的是复制品,原件被调往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在广州出土的秦代铜戈,是岭南所见唯一刻有秦始皇纪年(即“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的兵器,是秦平岭南的重要物证。黄庆昌介绍,铜戈之所以珍贵,是因为表明了秦始皇派兵平定岭南的历史意义,意味着岭南从此统一到国家大版图,并保留到现在,反映了重大的历史事件。

  刻有秦始皇纪年的秦代铜戈

  曾保留一枚孙中山的牙齿

  1929年,广州市市立博物院开馆之时,牙科医学博士刘体志曾卷送孙中山生前在刘子威牙医馆所脱下的牙齿一枚。“孙中山逝世之后,这一珍贵纪念物也在日军侵占广州后丢失。”罗兴连说。(文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申卉  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忧子 王燕 统筹 策划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嵇沈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