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拟建可持续发展全球创新城市
8月7日,为发挥科技创新对深圳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公布了《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征求意见稿)”)和《深圳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建设方案(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征求意见稿)”)。
规划(征求意见稿)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到2020年,深圳将建成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到2025年,成为可持续发展国际先进城市;到2030年,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可持续发展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并形成一系列可以向全球推广复制的可持续发展经验。
据悉,各界可于8月15日前反馈意见和建议。
深圳可持续发展须破五大“短板”
规划(征求意见稿)称,经过30多年的发展,深圳快速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地区生产总值从1979年建市以来的1.96亿元增至2016年的1.95万亿元,年均增长22.6%,规模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2016年人均生产总值达16.7万元,每平方公里GDP产出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9.76亿元和1.57亿元,均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与此同时,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已推动创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但这个国内最年轻的超大城市,至少存在5大“短板”:
——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动能不足以支撑经济社会长效发展,尤其是与硅谷、特拉维夫等世界创新中心相比,目前深圳的科技创新发展基础明显薄弱,缺乏国家布局的行业性大院大所和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并缺乏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较大,国家批准的建设用地指标较少,发展空间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对外依存度高,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城市治理能力亟待提升,包括违建量大面广、交通拥堵等;
——社会民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不仅底子薄、起步晚、需求大,还“欠账”较多,义务教育公办学位供需矛盾突出,每千人病床数和三级甲等医院数量远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虽然经过两轮特区一体化攻坚行动,但受制于原“二线关”内外政策体系差异等历史因素影响,原特区内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特别是原特区外在经济结构、城市面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等方面仍明显落后于原特区内。
此外,深圳还存在“西密东疏、西强东弱”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东部地区的罗湖、盐田、龙岗、坪山、大鹏土地面积约占全市面积一半,而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市约1/3,整体发展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这些问题不有效解决,将严重制约深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特别强调。
2020年新兴产业增加值要占GDP比重近半
规划(征求意见稿)特别提及“深圳实现可持续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除了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支撑。智慧城市、绿色低碳、生命健康等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呈现群体跃进态势,科技创新正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深圳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也将成为深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此外,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国内一些大型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普遍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看病难、上学难等“大城市病”。为破解制约城市发展的这些瓶颈问题,国内外各大城市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城市发展竞争力,都在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为深圳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根据规划(征求意见稿),到2020年,深圳要建成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2%,部分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到2025年,成为可持续发展国际先进城市,创新能级跻身世界先进城市行列,科技和产业竞争力居全球前列,并建成一大批优质医院和学校,学前3年和高中毛入园(学)率98%以上,市民住房基本实现可负担、可获得;到2030年,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可持续发展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并形成一系列可以向全球推广复制的可持续发展经验。
深圳的重点任务则包括“建设更具国际影响的创新活力之城、更加宜居宜业的绿色低碳之城、更高科技含量的智慧便捷之城、更高质量标准的普惠发展之城、更加包容合作的开放共享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