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湾区行_fororder_湾区行_副本

奋力开创广东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2018-04-09 08:37:54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赵滢溪 责编:陈梦楠

  原标题: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会议上,东莞、惠州、广州开发区作交流发言 奋力开创广东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奋力开创广东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东莞已建成全国首个工商网上审批中心,实现对网上登记业务的一站式受理。资料图

  8日,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部署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动员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新起点,奋力开创广东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会上,东莞市、惠州市和广州市开发区分别就商事制度改革、“网上中介超市”改革和审批改革作了交流发言。

  ●南方日报记者 卢轶 李凤祥 通讯员 郭金有

  东莞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培育竞争新优势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作为全省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率先创建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城市,东莞率先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着力破解企业登记注册审批名目多、程序繁琐、耗时长等问题,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有效应对国际复杂多变的形势,推动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

  首先,东莞突破住所登记、集群注册、行业准入限制,放宽市场准入准营。针对企业设立和营业许可环节的“堵点”“痛点”,进一步放宽企业准入准营限制,为创新创业清障搭台。针对初始创业者和新业态企业无固定办公场所的办照难题,探索集群注册登记,允许托管公司以自己的住所地址,作为多个集群企业的住所登记,小微企业无需租赁经营场所即可办理工商登记。全市“宽进”红利得到持续释放,2017年市场主体总量和新增量、企业总量和新增量均居全省地级市首位。

  其次,东莞推进智慧监管、协同监管、信用监管工程,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将商改后续监管全面对接融入“智网工程”,充分发挥网格员的“哨兵”和“侦察兵”作用,破解基层监管力量不足的难题。全市划分为2958个基础网格,配置9756个网格员,建成市、镇、村(社区)三级指挥调度平台。网格员通过手机APP接收工作任务、核查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发现上报违法经营线索、督促整改轻微违法行为。

  再者,东莞创新全程电子化登记、一网通办、粤港澳银证通改革,提高服务便利化水平。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办事难、办事慢等问题,充分运用“互联网+”,推进一系列服务便利化改革,实现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办理企业注册,一般1到3天就能拿到营业执照。推行全程电子化工商登记,申请人凭数字证书进行身份认证,通过互联网提交申请材料,以双向快递方式换领执照,实现工商登记业务办理“零跑动”。

  2017年,东莞推动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措施获国务院通报表扬。目前东莞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03.7万户,比2012年增长91%,实有市场主体总量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全国的百分之一。

  惠州

  “网上中介超市”改革成效显著

  2014年以来,惠州推动改革向中介市场延伸,按照“网络为主、实体为辅、统一平台、统一制度、统一中介库”的模式,率先建成市县一体的“网上中介超市”,构建全面开放、竞争有序、规范高效的中介市场,有效解决“红顶中介”“中介不中”等问题。

  一方面,惠州构建“开放式”中介服务市场,公开透明打破隐性垄断。全面理清中介服务清单,梳理出42类常用中介服务,同时明确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必须取得法定资质。同时面向全国放开市场,公开招募符合资质条件的中介机构入驻,改革后,中介机构数量增长近8倍,涵盖资质专业达到2837类,甲级专业达到1598类。

  另一方面,惠州通过搭建“一网式”中介超市平台,公正有效切断人为干扰。依托网上办事大厅开辟中介超市服务专区,搭建集“中介入驻网上申请、采购邀请网上推送、报名竞价网上操作”等十大功能于一体的“网上中介超市”平台,全流程开展中介服务项目选取和交易,确保公平公正。

  同时,惠州还探索多种交易模式,最大限度兼顾公平与效率。随着“中介超市”持续运行,选取次数多、小额项目流标率高等效率问题逐步凸显,在增加人员、资质、评议等筛选条件,优化选取结果的基础上,优化“组合”模式。

  此外,运用“信用+制度”,强化全过程全方位监管。创新推出“互联网+信用”管理模式,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督体系。要求中介机构签订“信用合同”,实行信用报告“一票否决”。几年来,共拒绝53家中介机构入驻,近300个项目中选企业因失信被撤销资格,10家企业被列入“黑名单”并清退。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探索,惠州市中介超市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实现中介服务从“隐性垄断”向“开放竞争”转变,从“面对面”向“背靠背”交易转变,从“中介不中”向公平与效率兼顾转变。截至2017年底,累计成交金额达5.47亿元,财政资金节支率达到30%以上,部分项目通过网上竞价方式,财政资金节支率达到50%-80%,实现制度性交易成本和财政支出“双下降”。目前,该做法已经在全国100多个地区得到复制推广。

  广州开发区

  把项目审批作为改革“先手棋”

  长期以来,企业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复杂、耗时漫长、代价高昂,存在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突出问题,被诟病为审批“万里长征”。

  鉴于此,广州开发区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活动,把企业建设项目审批作为改革的“先手棋”,瞄准国内外最高最好最优,在不破红线、不闯红灯的前提下,大胆削“繁”、治“拖”、破“堵”,打造程序最简、时间最短、成本最低的审批三维组合。

  具体而言,一是加强制度供给,让审批程序最简。制定出台“1+18”改革政策体系,率先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两项试点,从“一集中、两分离”上实现改革突围。企业从取得土地到竣工验收需要办理的38项行政许可,只进一扇门,只盖一个章,一次就搞掂。

  二是推动流程再造,让审批时间最短。全链条优化,探索并联、合并、后置、信任审批等多种方式,推动行政审批事项由简单的“物理整合”转为全链条“化学整合”,提高了系统集成度。全流程辅导,为企业提供全程报批指引和专业辅导,量身定制审批流程图。全口径验收,做到一张清单、一次对接、一次验收。改革后,平均每个事项只需提交4.8份材料,信任审批只需提供1份材料。从立项到动工的审批时间,从原110个工作日减到30个工作日之内。

  三是提升筹建服务,让审批成本最低。紧紧围绕企业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把服务的含金量,转化为企业降成本的红利。从等企业上门求服务,转变为提前介入和主动服务,安排专人全程跟踪互动,加强个性化技术指导,确保企业“摸着门、找对门”。

  效果是检验改革的试金石。通过上述“权限一站集中、审批一次过关、筹建一路到底、承诺一门兑现”的创新举措,广州开发区办事创业和营商环境的吸引力、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活力持续释放。项目呈“井喷”态势,2017年以来,共千余家企业来区洽谈,120个项目落户,总投资额2000多亿元,其中世界500强项目和央企项目20多个;120个项目完成筹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