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村换新颜 产业带农富
原标题:精品示范全域推进,梅县区四大组团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旧村换新颜 产业带农富
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金柚丰收场景。受访者供图
走近梅县区水车镇白沙村村民吴焕昌的家,映入眼帘的是白墙灰瓦、篱笆小道的世外桃源景致。
“现在你们看到的是经过全面修整后的样貌,一年前其实是另一番模样。”吴焕昌说,一年前,他的房子历经了数十年风雨,外表看起来已有些残旧,房子周围环境也比较杂乱。
吴焕昌生活环境一年间发生喜人变化,是梅县区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梅县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突出四大美丽乡村组团建设,以精品示范、串点成线、整体推进的思路,示范带动全域,推动乡村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如今,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画卷在梅县区正徐徐展开。
一村一品▶▷有了“面子”更要“里子”
“政府帮我们聘请了专业的设计团队进行规划,还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帮我们承担了50%的费用,现在把房子造得这么精致漂亮,大家也想跟着改造,我在深圳工作的大儿子也准备回来建房子了。”吴焕昌告诉笔者,这么好的事怎么能不积极,“我是全村第一个举手赞成的”。
去年3月以来,白沙村正式启动新农村建设工作,围绕“水”做好规划,突出做活“水”文章,以滨水休闲、乡村休闲、康疗养生、田园农居、丘林互动为核心功能,打造成集观光、休闲、体验、度假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突出规划引领,打造一村一品,这是梅县区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所坚持的。围绕“一年有亮点、两年见成效、三年成示范”的目标任务,梅县区聘请浙江卓创旅游规划设计团队,以水系、路网、产业为纽带,制定“12425”的总体规划。全区突出1条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主题游览路线、2条乡村景观轴线、4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组团、25个精品示范村,打造“山水梅县·客韵乡村”的全域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乡村要振兴,光有优美的环境还不足够,还要强化产业支撑。梅县区结合地域、资源等实际,整合区域产业和文化等资源,连片连线组团发展,全区初步形成雁洋—松口文化旅游组团、侨乡—槐岗客侨文化组团、龙岗—白沙红色文化组团、梅西—石坑农旅组团为重点的四大美丽乡村组团。
在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金柚作为支柱产业,已经成为大黄村的一张名片。全村柚果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产量约3500万斤。村民廖振平则自豪地告诉笔者,他家的果园年产金柚差不多25万斤,每年收入50万元以上。
在大黄村内的梅县金柚产业园里,每年春节前,一座座仓储四周围着一辆辆大货车,装满金柚的货车将驶往湖南、广西、四川及珠三角等地。村支部书记廖建明介绍,大黄村已经从金柚“大村”转变为梅县区柚果流转“重镇”,“从柚果销售到仓储流转再到解决就业,累计产值达1亿多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5万元”。
由于柚果产业时令性明显,为补齐产业园生产空当,大黄村在推动金柚深加工的同时,积极引进其他农产品,盘活资源。
这是梅县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强化产业支撑结出累累硕果中的一颗。近年来,梅县区培育壮大现有的金柚、水稻、茶叶、畜牧水产四大主导产业及农业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绿色物流三大关联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至目前,梅县区已发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6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85家、家庭农场1092家。
共建共享▶▷小小“土证”换来赞成票
建设美丽乡村,解决农村长期以来“脏乱差”难题,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是基础性工作。
梅县区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中,坚持突出村民主体、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保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原则,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引导群众通过村民理事会、议事会等方式积极参与村庄规划设计和村庄建设针对要拆的废旧房屋、茅房、猪牛栏等的土地权属问题,经过统一丈量、登记确认、统一公示后,发给屋主土地凭证“土证”,给村民吃下“定心丸”。
梅县区松口镇桃宝村村民黄俊家破败的老祖屋,因多年失修,一直闲置被列入了“三清三拆三整治”范围。而最初黄俊不同意拆除。“主要是心里没底,不知道拆掉后这地方还是不是我的”。
在拿到自己签名确认、村民理事会盖章、村民小组组长签名、村委会意见公章等内容,同时附上拆除的四址指界图的土地凭证后,黄俊踏实地同意了拆旧。
如今走进桃宝村,几乎看不到危旧房以及破败的猪栏、茅厕等,取而代之的是绿化地、正在新建的房屋等。
以发放土地凭证的方式,区分处理所拆房屋等的土地权属问题,得到了村民的广泛支持和认可,换来了村民对“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的“赞成票”。
对于“三清三拆三整治”腾出的土地,梅县区则统一进行规划利用,提升土地利用价值,鼓励村集体、农民以资金、技术、土地以及建筑物等形式入股参与工商企业合作经营,在总结雁洋镇长教村、松口镇大黄村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带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区已发放清拆“土证”1266张。
南方日报记者 胡新科
通讯员 粤新农 刘洪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