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志愿者李莎:青春永远定格在支教路上

国际在线广东频道消息(记者 陈惠婷 通讯员 张丽):近日,共青团广东省委、共青团广西区委分别追授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李莎“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广西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5月9日下午,李莎在赴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开会途中发生意外,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21岁。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支教路上……
李莎出生在四川省平昌县的一个小镇,家里经济比较困难,但她自小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她在笔记中写道:“困难的经济条件有时会局限我们的学习资源,但永远无法阻止我们对知识的渴望。”16岁那年,她以四川达州通川区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李莎深刻意识到,教育的过程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激励、唤醒、启迪学生的自我成长意识,这是动力系统。她想做的不仅是一名师者,更是一名爱心、美德、信念的播种者,为此,她全身心投入到支教工作中。“时间会证明一切。”这是李莎奔赴西部时的支教宣言。
在“龙胜一对一”爱心助学项目中,她主动请缨,前往最偏远的三门镇。那里路途遥远,从县城到家访学生家中,车程要一个半小时,加上徒步两个小时的崎岖山路,翻山越岭,有种“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错觉,艰辛可想而知。
李莎(中)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支教。通讯员供图
在教学工作中,班上有个小彭同学对英语的学习有畏难情绪,一个单词、一句英文学很久了,仍支支吾吾、难以出声。李莎总在课后把他叫到办公室,一遍遍地拉着他的手或摸着他的头给他讲解,教他每个单词怎么发音、每句话怎么连读。她在教孩子们知识的同时,也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有个小女孩成长在单亲重组家庭,因缺少关怀,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李莎经常关心陪伴她,和她聊天,帮她扎头发,慢慢打开她的心扉,渐渐地,小女孩变得开朗起来,逐渐融入集体,学习成绩也有了起色。
支教期间,李莎除承担两个跨年级、跨学科的教学工作外,还担任了班主任助理,并协助开展学校行政办公室工作。为做好教学工作,她虚心向年长的老师请教,认真思考,年纪轻轻的她也掌握了自己独到的教学策略和技巧,深受孩子们喜爱。办公室工作事无巨细,大到各项重要活动,小到会务准备、日常接待,有时还要跑跑腿送材料,不管工作多么繁杂,李莎从无怨言,总是倾尽全力把每件事做到最好。
在华南理工大学赴龙胜的研究生支教团队伍中,李莎年龄虽然最小,却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莎姐”。在支教团夏令营期间,她每天主动劈柴烧火,买菜做饭,为队友们奉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她还承担起志愿活动的宣传工作,在“华工大研支团”“龙胜青年之声”等公众号上发文80余篇,并联合其他志愿者制作视频《旭日东升》,深入展现留守儿童内心的善良与纯真,作品被广泛转载。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家人怕她有危险,一再劝阻她不要提前去支教点。她的态度很坚决:“我回校可以为小学的疫情防控工作做些事情。”回到支教地,她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网络平台,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知识技能及相关通知精神宣传给家长和学生。她还协助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复学准备工作,每天在网上进行两个班级100多位孩子的健康监测,监督学生英语科目的网上学习,做好教室的清洁卫生及消毒通风工作、补订学生的夏装校服……
“我一直相信只要足够坚韧,越是痛苦的东西才会让人更快地成长,坚韧是我最骄傲的品格。”这是李莎对自我的评价。
李莎短暂的人生是奋斗的一生。因为家庭困难,她自立自强,积极参与勤工助学,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克服生活困境。为了在学习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她不骄不躁,严以律己,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等诸多荣誉。
如今,李莎把宝贵的生命留在了她深爱的土地上,把青春的赞歌唱响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而她那明媚的笑容将永远留在大家心中,她的精神将一直延续下去。在她的背后,还有着18000余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这场“青春接力”中传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我们相信,在这种精神和信念的感召下,必将有更多的青年学子不惧风雨,勇挑重担,投身西部建设,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蓬勃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