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深圳人》系列之:渔民村村民邓国华
国际在线广东频道专稿: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的特殊日子,我们邀请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们讲述在深圳“筑梦”、“追梦”、“圆梦”的故事。向改革开放的“开荒牛”致敬!向先行示范的“弄潮儿”致敬!向每一位深圳人民致敬!(策划:李海锋 记者: 陈惠婷)
(点击上方按钮可直接收听)
本期主角:
邓国华,深圳市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深圳市罗湖区渔民村村民。今年40岁的他与深圳经济特区同龄,见证了特区40年的变化。
渔民村与香港一河之隔。上世纪五十年代村里满是鱼塘,村民靠捕鱼捞虾度日。八十年代沐浴改革春风,渔民村大力发展养殖业,开办来料加工厂。全村33户村民,家家都成了万元户,33栋小洋楼拔地而起………富起来的渔民村是当时全国第一个“万元户村”。
40年沧海桑田,渔民村现在是一个现代化的花园式住宅小区,村民过上了幸福优质的生活,“万元户村”也发展壮大成“千万元户村”。
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来此视察,与干部群众交谈。
图为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8日来到渔民村考察,到村民邓国华家中了解居民生活情况。
讲述全文: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邓国华,今年40岁。我出生在深圳一个小小的渔村,名叫渔民村。我是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是深圳特区的同龄人,见证了深圳特区40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深圳还是一个广东省里较为贫困落后不怎么起眼的边陲小城。相隔一条深圳河的对岸就是繁荣的香港。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河的两岸,香港与深圳人民的生活经济有着巨大的反差,许多深圳人和内地人不顾危险,千方百计偷渡到香港生活定居,引发大规模的逃港潮,在当时轰动深港两地。
后来,在1980年,深圳被划为经济特区之一,经济社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飞速发展,渔民村也是在那个时候跟着特区的步伐发展起来。在八十年代初期,渔民村每户家庭年收入已经超过万元,被称为特区的"万元户村" 。
到了九十年代,深圳开始转型升级,村里成立了股份制公司。政府将城中村的村民规入为城镇居民,并享有市里居民同等福利和待遇。从此,深圳特区再没有农村户,我们都是深圳人了!
到了2000年,深圳再一次腾飞,重点改变城中村"脏、乱、差"的城市发展问题,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水平。那时,渔民村被列为罗湖区城中村改造试点。
如今的渔民村是一个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区。村民们的收入比40年前翻了几番,从原来的(一年)几万元收入增长到现在百万收入,过上了幸福、美满、优质的生活。
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春华秋实。四十年来,深圳取得的成绩,世界人民有目共睹。没有改革开放政策,没有人民的勇敢创新,就没有今天的深圳,也没有现在的渔民村!
我相信,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下,深圳未来会更加美好!
我在这里祝深圳特区四十周岁生日快乐!
祝深圳牢记使命,继续前行,敢为人先,再创辉煌!
祝我们的祖国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上世纪五十年代渔民村村民旧居。资料图
上世纪六十年代渔民村村民捕鱼丰收。资料图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靠养殖业富起来的渔民村统一规划为村民盖起花园式小别墅。受访者提供资料图
1984年1月25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视察渔民村。资料图
上世纪九十年代,渔民村为满足外来人居住问题,大量改建出租屋。2000年,罗湖区提出改造渔民村。资料图为2001年渔民村拆迁现场
2004年8月,渔民村重建工程竣工。改造后的渔民村成了一个现代化花园住宅小区,每户享有1320平方米。资料图
渔民村村内建设文化长廊,用雕刻记录渔民村的变迁和发展。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