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湾区行_fororder_湾区行_副本

南方电网致力推进中国—东盟电网互联互通建设

2022-09-16 17:11:52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责编:张琳瑞

  国际在线广东频道消息(记者 韩希、通讯员 包莉婷、徐苔林、王娜):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9月16日至19日在广西举办,中国—东盟国家电力同行也齐聚一堂,共商清洁能源电力合作事宜,促进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能源互联互通建设,实现多层次、多领域能源合作。

  南方电网公司经营服务区与老挝、越南、缅甸毗邻,截至今年8月,南方电网公司通过多回110千伏及以上线路与周边国家电网互联互通,累计电力贸易量超过655亿度,其中,清洁能源占比超90%,为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力量。

优势互补  扎实推进澜湄国家电网互联互通

  今年3月,南方电网公司与老挝国家电力公司正式签署115千伏中老联网项目购售电协议,协定汛期将老挝富余水电送至中国消纳,枯期由中国对老挝北部地区进行补充供电,实现两国电力互补。6月20日,老挝电网通过115千伏老挝东盟—那磨线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电网联网运行,老挝成功向中国送电,中老双向电力贸易正式开启。

  18年来,南方电网公司实现与周边国家电力贸易从单向送电发展为双向进出口电力贸易。仅今年1—8月,南方电网公司累计从缅甸和老挝进口清洁水电12.1亿度,同比增长21.8%,有效形成南方区域与澜湄区域电力余缺互济、优势互补新格局。

  作为国家授权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合作中方执行单位,南方电网公司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与周边国家能源优势互补,持续推进与澜湄国家电网互联互通。

合作共赢  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之路

  服务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南方电网公司始终坚持以合作共赢为导向,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之路,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老挝,南方电网广西电网送变电建设公司作为总承包方建设的沙耶武里省农村电气化项目于2012年投产,惠及老挝沙耶武里省69个自然村8000多户家庭5.1万人,项目极大改善了当地民众生活。

  在越南,永新燃煤电厂一期BOT项目坚持以建设“先进、可靠、绿色”示范性电厂为目标,采用国内先进设备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作为越南首台“W火焰”超临界锅炉,相对于越南亚临界同类型机组,供电标准煤耗同比下降,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约2万吨。

南方电网致力推进中国—东盟电网互联互通建设_fororder_4

越南永新燃煤电厂一期BOT项目 (李佳竹 摄)

  在菲律宾,棉兰老岛—维萨亚斯群岛高压直流连接工程项目(以下简称“菲律宾MVIP直流项目”)进入投产冲刺阶段。该项目是中国直流输电技术、电力装备、施工管理等全产业链第一次以EPC(工程总承包)的方式“走出去”的项目。项目所在地菲律宾维萨亚斯群岛地震、火山活动频繁,且易遭受强台风袭击。为确保投产后安全稳定运行,该项目建设的换流站是世界上首个采用270公里/小时风速设计的换流站,也是首个同时采用9级地震设计和高风速设计的换流站。

       先进的技术、设备推动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仅在换流站建设中,菲律宾MVIP直流项目便为当地提供了近2000个就业岗位。截至目前,项目在当地采购设备及建筑材料金额超2.6亿元,累计为当地提供各类税收贡献超0.7亿元。

南方电网致力推进中国—东盟电网互联互通建设_fororder_5

菲律宾MVIP直流项目 (南网国际公司供图)

义利并举  人文交流促民心相通

  在老挝,南方电网公司还在其投资建设的老挝南塔河1号水电站附近的王利村和哈南村投资超过300万元建设了两座中老友好学校,为当地儿童提供教育机会。还为学生送去一批教学用品,并在学校建起“知行图书角”及“南网电教室”。

南方电网致力推进中国—东盟电网互联互通建设_fororder_6

南方电网公司向老挝王利村中老友好学校捐赠图书 (李荣灿 摄)

  此外,南方电网公司高度重视区域电力装备和技术互联互通,同时大力培养电力技术人才。自2011年以来,南方电网公司累计招收培养了165名澜湄国家来华留学生,帮助周边国家培养和储备掌握中国先进电力技术人才,其中2017年至2020年共资助18名缅甸本科生到昆明理工大学学习,并定期组织留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取得积极成效。

  今年4月,南方电网公司与湄公学院(GMS政府间组织)签署《2022—2025年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电力企业和机构电力专业技术提升。自2014年公司与湄公学院首次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双方面向政府和电力企业已累计开展了10批次、270人次的专题培训和研讨会议。

  未来,南方电网公司将一如既往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区域电网互联互通、电力标准化合作、区域创新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与东盟各国电力同行互学互鉴、合作共赢,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