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在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上“论剑”前沿学科
4月27日,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在深圳光明云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论坛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指导,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支持,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光明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
论坛采取“1+9+3”形式,设1场主论坛、9场平行论坛、3场配套活动。主论坛邀请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创始院长兼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杨学明院士等作主题演讲。
韩杰才院士在题为《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大科学装置的建设与思考》的演讲中表示,“大科学时代”离不开先进的科学装置,要强化深圳特色,从国家层面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大科学装置的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的集群效应,打造多学科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以实现技术变革,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
颜宁院士发表题为《光明科学城的医学科学研究——打通基础与临床的一些探索》的主题演讲,她表示,深圳医学科学院将立足“四个面向”,坚持前沿科学研究、教育国际交流、临床与转化、科技创新咨询、专项资金管理等五大职能定位,打造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创新高地,致力于建设立足深圳、带动湾区、辐射全国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学科技战略机构。
颜宁院士发表演讲 供图 光明区委宣传部
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杨学明院士作了题为《先进光源的发展及科学应用》的主题演讲,他指出,光源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先进光源在物质科学、材料、能源、生物以及新技术领域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一代自由电子激光技术的发展必将对前沿科学和关键技术的发展起到引领性作用。
在主论坛上,举行了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正式入驻光明科学城仪式。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享邀约仪式上,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装置、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鹏城云脑”网络智能大科学装置、深圳国家基因库、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同步向全球发出共享邀约,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企业、个人都可通过网络预约使用这些大装置进行科学研究。现场还举行了合成生物产业基金发布仪式、光明科学城母基金发起仪式、深圳市光明致远科技基金会等重要基金会揭牌仪式。
本届论坛坚持开放与合作,放眼国际,广泛邀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国际知名科学城及机构代表、港澳高校学者等高层次专家,其中参加主论坛的外籍嘉宾有日本国立研究开发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茶山秀一,韩国浦项加速器实验室首席顾问、原主任南宫垣,瑞典MAX IV国家实验室工业委员会主席伍尔夫·卡尔松,新加坡合成生物学联合会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合成生物学临床与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马修·常,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约翰·马驰。
光明科学城作为深圳市全面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创新平台,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打造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新力量的责任。
202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正式批复同意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片区为先行启动区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继上海张江、合肥滨湖、北京怀柔之后国家批复的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承载区。
4月26日,光明科学城发展迎来重磅利好,国内首部科学城专项立法——《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经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自2023年6月1日起实施。
按照深圳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深圳拟定于每年上半年举办光明科学城论坛,以“光明·筑梦未来”为永久主题,将有利于光明科学城加快建设,进一步提升光明科学城集聚度、显示度和影响力,助力深圳更好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发展,光明科学城聚焦信息、生命、新材料三大学科领域,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逐步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创新资源和创新载体进一步集聚,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据悉,光明科学城多个大科学装置平台和创新载体传来新进展。其中,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设施将于今年投入使用。超算二期已开工建设。精准医学影像、特殊环境材料等设施将于今年启动建设。“鹏城云脑Ⅲ”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目前,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相继落户光明科学城,其中2所大学校区或过渡校区已正式启用,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所省重点实验室、11个科研平台加快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