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东       |        大湾区        |         眼界       |        文旅       
广东: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2025-01-16 11:15:17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车园元 责编:王悦阳

  1月15日下午,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省直部门专场记者会。邀请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商务厅主要负责人,就“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主题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广东: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记者会现场  摄影 傅细明

  科技厅: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强 连续八年蝉联全国首位

  记者会上,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向媒体记者介绍,广东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广东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八年蝉联全国首位,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初步形成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引领,以省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为支撑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在粤布局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0个,初步形成以信息、生命、材料、能源等领域为主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在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广东扎实推进“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显示制造装备“璀璨行动”等重大科技工程,重点产业链“补短板”“锻长板”取得积极进展。鲲鹏、鸿蒙形成自主生态并取得规模化应用,国产EDA软件、集成电路相关检测设备取得阶段性进展,昇腾910B成为国内算力芯片主流产品。

  王月琴表示,广东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人工智能方面,在AI芯片、底层框架、无人系统、人形机器人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支持通用大模型、垂直大模型在工业、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应用,推动广东人工智能产业稳居国家第一方阵。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聚焦核心部件、关键材料、车用芯片等开展攻关,支撑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连续七年保持全国第一。在生物产业方面,聚焦精准治疗靶向药物、先进治疗设备等领域加强研发布局,成功研制国产首台高端台式彩超R9,突破欧美高端超声技术壁垒。在新型储能方面,布局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攻关项目,支撑广东新型储能产业产值稳居全国第一。

  广东还注重推进科技金融结合和成果转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进一步深度融合。出台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实施方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国科学院一批科技成果落地广东,签约总金额达6.67亿元。

  在深化粤港澳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方面,广东锚定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健全粤港澳科技合作工作机制。推动8家港澳高校参与建设34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6所港澳高校在粤参与共建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支持粤港澳共建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全省实施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项目超3000项,与外国相关机构签署的合作协议超350个,吸引外资跨国公司在粤设立研发中心380多家。

  “要切实把创新落在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我们将围绕量子科技、脑机接口、高端科学仪器、具身智能、6G等领域,前瞻布局一批前沿技术攻关,为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提供动力源泉。”王月琴表示,广东在实践上持续探索具有广东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道路,为加快成为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做出贡献。”

  发改委:以科技创新为驱动 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年来,广东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积极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先机,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记者会上,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艾学峰介绍了相关做法和未来的部署。

  艾学峰表示,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具备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创新优势。近年来,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目前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已达10个,体系化战略科技力量正在形成。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由企业主导的比例提高到80%以上。同时,广东还支持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7大未来产业全面发展,形成了梯次化产业格局。

  艾学峰介绍,广东逐步形成开放创新生态。以港澳为窗口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建设首个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下一步,广东将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解决新质生产力“成长的烦恼”。高水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资源富集、机制畅顺、动能强劲的科技创新核心引擎。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让企业在创新中真正站C位、唱主角。

  做大产业“基本盘”,推动电子信息、汽车、智能家电、智能装备等战略性产业集群提质升级;培育发展“生力军”,将集成电路、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成新的万亿级、5000亿级产业集群;同时下好未来产业“先手棋”,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此外,广东还将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协奏曲”。发挥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的示范带动作用,畅通科技成果和市场对接的“中梗阻”。布局建设30到50家省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和基地,为国际国内先进科技成果前来广东转移转化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商务厅:以创新招商模式为引擎 吸引高质量投资项目落地

  广东省商务厅厅长张劲松介绍,广东落实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省领导亲自会见跨国公司高层12批次,各市书记、市长积极会见外商2000多家次,推动了一批高质量项目的落地。同时,广东还注重办好招商活动,连续三年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的关注和参与,第三年达成项目1933个、资金总额2.26万亿元。

  在注重内资招商方面,广东建立了内资招商统计制度,举办2024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经贸合作招商会,达成项目319个、金额2439亿元。赴国内重点区域开展产业链招商5场,创新性开展“粤投粤引”基金招商路演活动、累计向地市导入项目115个。初步梳理,2024年1-11月,内资签约项目达3435个、签约投资总额1.5亿元。

  张劲松表示,通过这些措施,广东招商的项目中高技术项目占比达到了40%以上,且高技术项目增长有序有效。2025年,广东将进一步提升招商成效,推动更多高质量项目落地,更好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广东将继续落实“一把手”抓招商,擦亮“投资广东”品牌,办好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经贸合作招商会两大品牌活动,创新招商方式,吸引更多海外主权基金来粤投资,并与中东、新加坡等在华活跃的主权基金建立合作关系。同时,强化内资招引,瞄准中国骨干企业、民营企业开展内资招商,推动项目规模持续增长。建强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8个国家级经开区和56个省级经开区的优势作用,将其打造成为招商引资主阵地。

  农业厅: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广东是如何发挥自身在农业科技方面的优势,促进农业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有数据统计,广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3%,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0%以上,科技已成为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对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刘棕会在记者会上透露数据背后的秘密。他表示,这些年来,他们主要抓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实施“粤强种芯”工程,依托种业振兴专项,成功培育33个超级稻品种,占全国超级稻品种的26%;二是完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培育省标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138家,建立乡土专家与农业生产托管运营中心挂钩指导服务机制;三是改革农业科技人才培育机制,开展“千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行动”和“珠江农创农业创业领军人才孵化计划”项目,切实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支撑。

  在现代化海洋养殖方面,广东农业农村厅组建了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启动深远海养殖关键技术装备创新项目,下水了全国首台具备升降功能的桁架类网箱“联塑L001号”、全国首台风渔融合养殖平台“明渔1号”,超大型风渔融合养殖平台“伏羲一号”建成投运,全省新建成1246个重力式深水网箱、10个桁架类网箱,深水网箱养殖水体总量居全国第一,“粤字号”现代化海洋牧场平台技术引领全国。瞄准重点领域攻关。实施“十四五”广东农业科技十大主攻方向攻关,荔枝超低温保鲜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山地农机和旋耕机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等。

  在种业振兴方面,广东省紧紧围绕资源保护、育种创新、企业培育、种业基地、市场监管等五个方面精准发力,推动种业振兴行动取得阶段性进展。依托服务主体将先进的品种、技术、装备等生产要素和服务资源延伸至广大农户、农业生产中。遴选发布农业主导品种94个、主推技术104项,建设200多个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组建28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推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技术服务与生产需求有效对接。

  刘棕会介绍,接下来省农业农村厅将进一步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加力提速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工信厅: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战场 打造新质生产力强阵地

  广东制造业体系门类齐全、拥有全部的31个制造业行业大类。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超50%。制造业企业实力雄厚为产业链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规上工业企业数达到7.39万家、约占全国七分之一,居全国第一。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涂高坤介绍到,产业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更是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产业体系配套完整为产业链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广阔空间,制造业数字化“链式改造”经验在全国推广,9家制造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点“小巨人”数量均居全国前列。产业生态持续优化为产业链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保障。

  据了解,广东聚力打好“塑体系、促转型、强创新、优环境、拓纵深”五大“组合拳”,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四成,培育形成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8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制造业当家22条”基础上,又再全国率先施行《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以法治力量破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瓶颈。

  涂高坤表示,今后该厅将重点从三个方面继续发力:一是以新质生产力为“标准”,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产业集群是抓产业的根本。同时,实施双轮驱动,既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支柱产业集群“稳得住”,又推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集群“立得住”,加强前沿技术产业化,重点抓住未来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以及若干个产业“竞技场”集聚成势。二是以新质生产力为“纽带”,加快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狠抓工业投资,狠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三是以新质生产力为“加速器”,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布局建设更多国家级(省级)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突破一批战略性标志性技术和产品,以高质量技术供给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文 朱桦 傅细明 车园元)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