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破浪,广东韶关锚定“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韶关”,正以一场全面深化改革的“破冰行动”,重塑城市发展格局。
丹霞山观日亭 摄影 张建斌
自2024年9月中共韶关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以来,韶关紧扣“增空间、增动能、增优势”目标,以城乡融合与数字化改革为“双轮驱动”,全力打造辐射华南的区域影响力新高地。这座千年古城,正以实干之姿,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韶关实践”。
破题城乡二元结构:以“百千万工程”激活全域资源
城乡发展不平衡曾是制约韶关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为此,韶关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突破口,探索城乡融合的“韶关模式”。通过“建设用地整备+乡村宜居提升”“建设用地整备+文旅产业”等创新模式,盘活农村低效土地,推动城乡资源双向流动。
在曲江区试点中,连片闲置宅基地被整合为文旅综合体,引入社会资本开发民宿与研学基地,带动村民年均增收超20%。同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释放土地价值,首批入市地块成交额突破亿元,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步发力,镇街机构“瘦身健体”、行政执法权下沉,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过去办事跑县城,如今镇里就能办结”,乳源瑶族自治县村民的感慨,折射出改革带来的民生温度。
数字引擎轰鸣:算力中心撬动产业跃迁
在数字经济浪潮中,韶关瞄准国家“东数西算”战略机遇,将数据中心集群建设视为“胜负手”。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枢纽节点,韶关正打造辐射华南的实时性算力中心。目前,集群已吸引华为、中国电信等30余家头部企业入驻,签约投资额超500亿元,预计2025年形成50万标准机架规模。
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应用产业园 摄影 张伟杰
华韶数据谷 摄影 张伟
算力中心的集聚效应,正重塑韶关产业版图,主要表现为,一是传统产业“智变”,钢铁、冶金等支柱行业引入AI能效管理系统,能耗降低15%;二是新兴产业崛起,大数据、生物医药、先进材料三大赛道初具规模,2024年产值同比增长32%;三是创新生态构建,与中山大学、鹏城实验室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算力+科研”深度融合。
“算力正成为韶关的新‘水电煤’”,韶关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未来这里将成为大湾区的‘数字粮仓’。”
生态竞争力突围:绿美韶关擦亮“湾区后花园”名片
作为广东生态屏障,韶关以绿美生态建设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林业碳汇先行:启动森林碳储量评估,首笔林业碳汇交易额达1200万元;
生态产品价值化:丹霞山景区推出“生态门票”,游客碳足迹可兑换绿色消费券;
绿色产业勃发:南雄市发展林下经济,竹荪、铁皮石斛等林产品年产值突破10亿元。
与此同时,韶关以“交农文旅体”融合激活生态资源。环丹霞山骑行绿道、南岭国家公园生态研学线路等新业态,吸引大湾区游客量年增40%。“这里既有山水之美,又有文化之韵”,广州游客李女士的评价,道出韶关“生态立城”的独特魅力。
改革红利释放:多维重塑“新韶关”形象
通过“三增”改革,韶关正从经济、社会、文化多维度重构城市形象。
经济新格局: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双轮驱动”,2024年GDP增速跃居粤北首位;
民生新图景:新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28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覆盖率达10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1.8:1;
文化新活力:以珠玑巷广府文化、瑶族风情为核心,推出“非遗+旅游”“红色研学”等IP,年接待游客量突破4000万人次。
未来路径:以“实干清单”护航改革纵深
韶关的改革,拒绝“昙花一现”。2025年,韶关列出“实干清单”:经济领域,推进市属国企战略性重组,打造3家资产超百亿的国有资本平台;社会领域,试点“首席接访官”制度,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解决;生态领域,启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三年内新增造林50万亩;数字领域,建设“城市大脑”,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覆盖率超90%。
改革者的勇气,一座城的突围
从粤北山城到区域新极,韶关的实践印证:改革是破局的关键钥匙。在这里,城乡融合的“试验田”、数字经济的“新引擎”、绿美生态的“金招牌”,共同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样本。正如韶关市委书记所言:“改革没有终点,我们将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让新韶关成为大湾区不可或缺的增长极!”未来,这座改革之城的故事,值得期待。(文 傅岩)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