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东       |        大湾区        |         眼界       |        文旅       
东莞以人民城市理念构建“文艺莞军”方阵 打造文化强市新标杆
2025-09-05 14:05:41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傅细明 责编:王悦阳

  炭火缭绕的烧烤架前,温雄珍一手翻动着滋滋作响的烤串,一手在油腻的记账本背面记下灵光乍现的诗句:“生活是一场慢火炙烤,我们都是串在竹签上的星。”这位被食客称作“烧烤诗人”的基层作者,以其诗集《炭火上安居》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25年度“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成为东莞素人写作群体的典型代表。在东莞,像温雄珍这样从劳动一线生长出来的创作者正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清洁工王瑛的《擦亮高楼》入选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曾为民在石材厂写下的代表作《我不敢随随便便扔石头》,刻刀般凿出产业工人的生存哲思;送气工唐春元的市井故事则收藏着巷陌里的温暖瞬间。这些来自生产线、摊档间、服务岗位的普通劳动者,用他们沾着汗水与尘灰的笔墨,共同编织出这座制造业名城最动人的文化底色,见证着东莞从“世界工厂”向“文化绿洲”的深刻转型。这些个体创作并非偶然,它源于东莞“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以及其构建的“人城共生”文化生态。东莞通过打破户籍限制的扶持政策、专项资金资助、出版扶持计划以及“名家工作室”的传帮带模式,让素人写作从“现象级热潮”逐步升级为“可持续生态”。

东莞以人民城市理念构建“文艺莞军”方阵,打造文化强市新标杆_fororder_图片1

东莞市文联主办的“城里的阳光·素人写作与新大众文艺”座谈会现场

  东莞的文艺基因深植于“人城共生”的土壤。改革开放以来,一代又一代劳动者在这座“世界工厂”奋斗耕耘,他们不仅是城市拔节生长的建设者,更在辛勤劳作之余,化身为新大众文艺的创造者,悄然孕育出独具魅力的“素人写作”现象。 一批又一批的草根创作者,从工厂车间、市井巷陌中走出,其作品承载着生活的温度与时代的印记,凭借其真实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在地经验,引起了国内主流文坛的广泛关注,邝美艳在工厂流水线上,她写出了自己的文学梦,作品曾获首届及第二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散文奖等多个奖项,出版散文集《流水线上的青春》;网络作家李焕文(笔名机器人瓦力,省级作协会员)在起点中文网发表超1300万字作品,其中《黎明医生》获国家图书馆收藏,部分创作者还获得了进入鲁迅文学院研修深造的机会,实现了从“打工文学”传统向更具开放性的“新大众文艺”的转型与升华。

东莞以人民城市理念构建“文艺莞军”方阵,打造文化强市新标杆_fororder_图片2

出席“素人写作与新大众文艺”座谈会的专家学者

  这种自下而上生长出来的文学现象,已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普通人精神世界的一扇窗口,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深厚的人文温度。《人民日报》曾对此现象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作品饱含“毛茸茸的生活质感”,为中国式城市转型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为滋养这片创作沃土,东莞市文联着力构建了全方位的培育体系:与花城出版社携手推出“新大众文艺丛书”,为素人作品开辟传播通道;更开全国之先河,创新性地将艺术职称评审的大门向新文艺群体、新文艺组织敞开,为数以万计的文艺工作者铺就了平等的职业发展道路;同时东莞市文联通过与花城出版社推出“新大众文艺丛书”,东莞文学艺术院签约作家等扶持计划等,助力大批素人作者正式登上创作舞台。东莞市委书记韦皓始终将文艺工作摆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在《学习时报》发表署名文章《东莞如何激活新大众文艺创作的“一池春水”》,文中强调:“素人写作”炽热的背后,是创作者将东莞从“他乡”变作“我城”,用汗水浇灌着城市发展的每一寸土地,将那些未被生活磨灭的诗意与热忱化作文字,折射出东莞这座制造业名城以独特路径践行文化自觉的坚定步履。东莞不仅是一座国际制造名城,更是一片文化绿洲,这里千万劳动者的生动实践正成为书写新时代的笔墨。

东莞以人民城市理念构建“文艺莞军”方阵,打造文化强市新标杆_fororder_图片3

“新大众文艺丛书”签约仪式在广州花文学院举行

  与此同时,东莞将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深植城肌理,通过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化环境卫生整治,在疫情防控中,市委领导深入社区督导蚊虫消杀与卫生死角清理工作,全面倡导“人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形成“人人参与、家家受益”的行动自觉。在此坚实基础上,东莞积极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时代号召,于2023年高位统筹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构建文化强市“1+8”政策体系,创新打造“东莞创作”等十大文化品牌;实施“四馆一剧院一空间”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创新拓展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组建博物馆、美术馆、剧院、莞空间“四大联盟”,推动文化场馆体系化、联盟式发展;大力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健康治理与文化建设的双轨并进,环境整治擦亮城市底色,文化工程则为其注入灵魂,社区清理后的角落变身“诗歌墙”,让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蓬勃发展的新大众文艺在“人人参与”的土壤中深度融合,共同夯实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基石。

  东莞以制度创新破除创作壁垒。通过《东莞市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将重点以“五大举措”为抓手,从选题、立项、推进、展示、奖励五个方面,整体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推动作品从“高原”向“高峰”跃升。此机制下,聚焦乡村振兴的广播剧《第一书记》在“学习强国”播放量破10万,文艺资源更深度下沉基层:凤岗油甘埔村成立全省首个“百千万工程”村文联,长安文学现象、桥头文学模式等品牌破土而出,让文学从工厂车间蔓延至田间地头。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吸引了众多优秀作家入驻,其中多位作家曾获鲁迅文学奖,彰显了该村落深厚的文学底蕴和创作活力。

  在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进程中,“文艺莞军”梯队以其规模壮大、结构优化和量质齐升的态势,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各级文艺家协会的国家级会员数量显著增长,涌现出众多杰出代表:如黄丹从税务守卫到劳模先锋,默默助力千名学子求学之路;王晓明则以警营教鞭铸就忠诚,用诗篇抒写家国情怀,共同彰显东莞崇德尚艺、服务人民的文化追求。青年艺术家如黄强等,在专项资金和职业平台的双重支持下,感受到“艺术生命破土而出的力量”。非职业文艺团队同样表现亮眼,东莞民族乐团和舞蹈团等运用机械舞美、激光成像等现代科技,推出的原创国乐实验作品《可园可源》走向全国,被《中国文化报》誉为“藏着新时代群众文艺的‘心跳’”;音乐剧《东莞东》青春版以年轻化、沉浸式的表达,致敬改革开放奋斗者,深刻诠释东莞新大众文艺的时代使命。这支多元构成的文艺方阵,正以专业素养和人文温度重塑着东莞的文化基因。

东莞以人民城市理念构建“文艺莞军”方阵,打造文化强市新标杆_fororder_图片4

“新大众文艺视野下的素人写作”文学沙龙合影

  ​东莞以文化基因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推动这座“世界工厂”实现从“制造名城”向“人文城市”的深刻转型。在产业赋能层面,东莞成功获评全国唯一的“中国潮玩之都”,通过将岭南醒狮、千角灯等非遗元素融入潮玩设计,驱动微石、东秀等本土企业创造可观年营收规模;与之相呼应的“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品牌,持续举办系列街头音乐会,吸引数千万市民参与,成为全国群众文化标杆。在空间营造维度,全市构建起覆盖全域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织就便捷可达的“15分钟品质文化圈”;创新成立的美学空间联盟串联起数十个精心打造的文化地标,其中由华美月饼工厂蜕变的文创综合体,通过烘焙工坊与非遗体验的融合,带动工业旅游客流显著增长。这场由制造美学引领的产业与空间双重变革,让机械轰鸣的车间里绽放出人文艺术的繁花,印证了“以文化人、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城市发展哲学。

  ​当清洁工王瑛在《作品》杂志发表充满生活质感的散文,当烧烤诗人温雄珍于聚光灯下吟诵“游走的绵羊把群星带回人间”的诗行,东莞用最生动的实践昭示了文化强市的真谛,城市真正的灵魂不在玻璃幕墙折射的光鲜表象,而是深藏于寻常巷陌中每个平凡梦想被点亮的时刻。正如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胡磊在评析素人创作时深刻指出的:“这些从市井烟火中升腾的文字,承载着温热的生活质感。”这座曾以机器轰鸣定义自我的制造业名城,如今正以千万奋斗者的文艺创造力为墨,在产业根基上绽放人文之花,书写着人文精神与经济发展比翼齐飞的新时代范式。当流水线上的工人执笔书写人生,当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化作诗行,东莞印证了文化最本真的力量,它不在殿堂高阁的精致陈设,而深植于每个平凡生命被唤醒的精神觉醒。这份以千万普通人的创造力为底色、以“产城人文”深度融合为标的东莞实践,正为中国式现代化征程提交一份充满温度与厚度的城市样本。(文 徐文胜 图 东莞市作协)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