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水是生命之源,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命脉。在岭南大地上,一座座水库如碧玉镶嵌,不仅滋养着万千生灵,更承载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使命。近期,国际在线启动 “广东最美水源地” 专题报道,聚焦高州水库、鹤地水库、新丰江水库(万绿湖)、流溪河水库、南水水库五大战略水源地,探寻绿美广东的“水密码”。
这五大水源地,是广东水资源保护的缩影与标杆。高州水库以“百万亩经济林退还生态林”的壮举,书写水源涵养与民生协调的范本;万绿湖以一湖净水保障粤港澳大湾区4000万人饮水安全;鹤地水库跨越粤桂,诠释流域共治的智慧;青龙湖、南水水库则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质长效管理,树立生态屏障标杆。
我们即将深入库区,用镜头记录碧波之上的生态防线,用文字讲述退桉还林、智慧监测、生态补偿背后的攻坚故事。这些水源地不仅是广东的“生命线”,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它们以Ⅱ类以上优质水质、森林覆盖率超90%的生态答卷,证明发展与保护可协同共进。
本次报道既是对广东守护“水缸”经验的总结,亦是对全球水资源可持续治理的启示。期待与读者共同见证:一泓清泉如何润泽城乡,一片青山怎样反哺民生,在岭南山水间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底色。
守护水源,即是守护未来。
鹤地水库
鹤地水库碧波荡漾,堤岸绿树成荫。这片被湛江人亲切称为“大水缸”的水域,是20世纪50年代末30万劳动人民创造的“人造海”奇迹,如今成为保障湛江400万群众饮水安全的核心命脉。
2021年5月1日,随着《湛江市鹤地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座跨粤桂两省区的特大型水库进入法治化保护新阶段。四年过去,条例落地成效如何?面对蓝藻爆发、跨界污染等挑战,湛江如何守好这生命之水?
人防+技防,筑牢水源保护“双防线”
一级保护区禁止旅游、垂钓,二级保护区严禁速生桉种植、网箱养殖——这些写在《条例》中的禁令要落地,考验着管理智慧。
管理局创新构建“人防+技防”双重体系。在一级保护区边界,界标警示牌与高清摄像头组成第一道防线,全天候捕捉游泳、垂钓等违规行为。而在二级保护区,执法矛头直指污染源,红湖农场禁养区200米内的1696户养殖场被全部清拆,3107户禁养区外养殖场完成粪污处理设施改造。
水面之下,161宗一级保护区的鱼塘已彻底消失或丧失养殖功能。岸上,154个自然村和红湖农场43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成运行,石角镇污水处理厂正加紧升级管网。
“最难的还是改变人的习惯”,一位执法人员坦言。夏季高温时,每天需劝离数十名把水库当“天然泳池”的周边村民;而二级保护区的速生桉种植户因经济利益驱动,清退时抵触强烈。为此管理局推出差异化管控策略:一级区“零容忍”,二级区则引导转型生态农业,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执法盲区通过技术手段弥补。2020年投入400多万元建成的水环境遥感监测平台,实时监控悬浮泥沙、总磷、总氮等关键指标。无人机与3S技术构建的监管系统,让非法采砂、围库筑塘等行为无所遁形。
“清网行动”,立体巡查显成效
清晨的薄雾中,四艘执法艇破开水面,螺旋桨不时被渔网缠绕——这是2023年10月省水利厅联合执法时的真实场景。鹤地水库的“迷魂阵”渔网网眼细密,不仅威胁行船安全,更会堵塞泄洪通道,成为水体生态的隐形杀手。
2024年,管理局升级清网战术。水面快艇每周巡查7次以上,无人机如鹰隼般掠过122平方公里水域,库岸徒步拉网排查每两周10次密集进行。取水口、入河口等敏感区域,20处视频监控点24小时紧盯。
2025年以来,累计清理漂浮物600余吨,暂扣非法管排60余张,清拆大缯网、迷魂阵网及非法网箱300余个,地笼网等非法渔具达8万余米。最顽固区域实施凌晨突查,对屡犯者顶格处罚,使取水口周边漂浮物减少80%。
“蚂蚁搬家式偷捕最头疼”,执法队员描述非法捕捞的新动向,违法者利用管排在监控盲区下网,发现执法船便弃网逃逸。为此管理局正加密AI监控点位,探索自动清漂船应用,打造更智能的拦截网络。
粤桂协作,跨界治理破壁垒
九洲江蜿蜒流过粤桂边界,鹤地水库40%集雨面积在广西境内,让跨界污染成为最大痛点。2025年3月,湛江与玉林的联合执法船再次并排巡航,这是粤桂两地探索破解跨省治水难的缩影。
鹤地水库
2021年条例创新设置协作机制,要求湛江市政府与玉林、茂名建立流域水质保护协作。此后《廉江市 - 陆川县跨界河流联防联治合作协议》等文件陆续签署,为联合执法奠定基础。
2024年执法力度空前。7月,72名执法人员、3艘执法船、15台车辆开展第二季度联合行动,在陆川县古城镇发现违法垃圾站和养殖场后,现场移交属地处理。9月,第三季度行动更升级为陆空水三栖联动——70多名执法人员驾驶15艘船艇巡航,无人机盘旋监控,一举清理拦网1500多米、地笼网2000多米。
但隐忧仍在。信息共享尚未制度化,纠纷解决依赖“属地管辖”原则,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管理局透露,正推动修订《九洲江流域保护条例》,用法律固化“一盘棋”治理模式,让一泓清水不分省界。
生态再造,从速生桉到生态沟渠
站在水库北岸山头,曾经的速生桉林海正被樟树、红椎等乡土阔叶林取代。“桉树是抽水机”,技术人员解释,其高耗水特性威胁水源涵养。自2015年启动林相改造,两万多亩桉树纯林已重披绿装,剩余地块将在2025年7月底前完成改造。
山下农田间,一场农业革命同步推进。在云南晋宁区“三水共治”经验启发下,全链条治理体系逐步成型:源头推广化肥减量技术,过程建设生态沟渠拦截径流,末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红湖农场的示范田里,沟渠中茭白、水芹茂盛生长,成为吸收氮磷的天然过滤器。
畜禽污染治理更见狠招。禁养区内全面清场,区外养殖场配套粪污处理设施,推动粪肥还田资源化。与此同时,青年运河管理局与农垦部门联手,引导库区农民转产生态茶园、有机果蔬,让“生态种植+水质保护”协同发展。
全民护水,生态补偿促共赢
“保护水源不是独角戏!”2024年世界水日,廉江法院在库区竖起司法保护令公告牌,禁止排污口设置、有毒废弃物倾倒等行为——这是湛江市首例水资源司法保护令。法院干警现场以案释法,发放宣传资料,将法治理念植入民心。
公众参与机制遍地开花。2024年投放鲢鳙鱼苗400多万尾净化水质,2025年又增220万尾;每月组织志愿者清理漂浮物、植树造林。石角镇村民老陈从养殖户转型护水员,他说:“以前养鱼年赚5万,现在领补偿金加巡库工资,心里更踏实”。
补偿机制正是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的关键钥匙。《湛江市鹤地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补偿实施方案(2025-2030年)》明确设立专项资金,廉江市三镇及红湖农场、雷林公司作为受偿方,资金用于生态环境治理、民生改善等六大领域。
智慧赋能,59亿规划战蓝藻
站在鹤地水库环境综合整治智慧管理平台前,大屏幕实时跳动着水质参数。2025年入夏以来,蓝藻水华警报频频闪现——上游来水较常年偏少69%,高温少雨让藻类疯狂繁殖,成为库区当前最大威胁。
应对行动迅速展开。管理局对接专业治藻团队,启动水域污染分布调查,绘制“数字污染地图”。这套系统以物联网、卫星遥感为眼,根据叶绿素a、高锰酸盐指数等预警蓝藻动态;而7400万元建成的遥感监测平台,早已布设20处监控点守护敏感水域。
未来五年蓝图已经铺展。59亿元系列规划中,鹤地水库美丽河湖项目启动设计,库容恢复工程完成建议书编制。智慧监测网将加密水质自动站,无人机巡查结合AI识别,构建违规行为识别系统;生态扩容则通过退塘还库、湿地修复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夕阳映照下的青年运河依旧水波粼粼,库区新栽的乡土树种已抽出嫩芽。岸边,玉林与湛江的执法队员共同拆解最后一张迷魂网;指挥中心里,智慧平台正捕捉着水质数据的细微波动。
鹤地水库
从30万人肩挑手刨的“人造海”到400万人的生命水源,鹤地水库的守护已进入空天地一体化时代。当59亿元治理蓝图逐步落地,当粤桂交界处的联合执法渐成常态,这个跨越世纪的水利奇迹,终将在科技与法治的双重护航下,持续滋养雷州半岛的土地与人民。(文 傅细明 图 湛江市雷州青年运河管理局)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