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东       |        大湾区        |         眼界       |        文旅       
千万级人口的幸福密码:广州如何扛起“人民城市”大担当?
2025-07-17 17:34:34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傅细明 责编:王悦阳

  在珠江畔的海珠湿地公园,孩子们奔跑在新建的儿童友好碧道上,父母们推着婴儿车漫步其间;老旧小区改造后的口袋公园里,老人摇着蒲扇讲述“三雕一彩一绣”的故事;城中村改造工地上,塔吊正将配售型保障房蓝图变为新市民的家园……这是广州多次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生动注脚。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新阶段城市发展指明方向,而广州这座超大城市,正以创新实践诠释“人民城市”的深刻内涵。

千万级人口的幸福密码:广州如何扛起“人民城市”大担当?_fororder_担当1

广州儿童友好城市活动

  规划蓝图,勾勒人民城市基因

  “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在千年商都的规划脉络中早有呼应。从2000年战略规划锚定发展坐标,到2024年《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提出“中心型世界城市”愿景,再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明确“6+4”城市功能定位,广州始终将人民需求融入城市基因。

千万级人口的幸福密码:广州如何扛起“人民城市”大担当?_fororder_担当2

彩虹通学路段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全民参与。当社区设计师走进街巷,与居民共商公厕改造方案;当“社区事·街坊做”让垃圾站变身便民艺术空间——规划蓝图便不再是墙上的图纸,而成为市民可感可知的烟火气。这种“绣花功夫”也体现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1174余处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172条彩虹通学路覆盖90%学区、78条亲水碧道串联6万平方米自然课堂,让城市从“高度”回归“温度”。

  民生为本,破解超大城治理难题

  面对1897.8万常住人口的多元需求,广州以制度创新破解超大城市民生瓶颈。作为全国首个推出配售型保障房的一线城市,广州构建起覆盖户籍家庭、新市民、青年人才的住房保障网。城中村改造更创下多个“全国首例”:首部专项法规、首张房票、首个“自主更新”危房改造样本。正如中央会议所强调,广州正通过“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位市民。

千万级人口的幸福密码:广州如何扛起“人民城市”大担当?_fororder_担当3

广州儿童友好城市活动打卡点

  在儿童关怀领域,广州的实践尤为亮眼。全国首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破解心理疏导难题,“爱心妈妈”结对5326名留守、困境儿童,9108名志愿者参与,年度惠及残疾儿童3800余人次。当市儿童公园将孩子们“想要滑滑梯”的童言变为建设方案,正是对“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的生动诠释。

  绿色转型,书写无废城市新篇

  中央会议提出“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之际,《广东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正式印发。广州作为先行者,正将“无废”理念融入肌理:生活垃圾分类网点、废旧物资回收站、工业固废回收点“三网融合”;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85%;市政污泥变废为宝……到2025年,珠三角将建成市级污泥集中处理设施,为全国探索“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新路径。

  在历史文化保护中,绿色理念同样闪耀。永庆坊的趟栊门内,咖啡香伴着粤剧清音;黄埔军校修旧如旧,革命精神历久弥新。当大湾区艺术中心扬帆白鹅潭,当“广府童谣嘉年华”唤醒城市记忆,广州以“绣花功夫”印证着中央会议要求:“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城市独特历史文脉”。

  韧性底座,托举千万人安居梦

  超大城市的安全运行,考验着基础设施的承载力。广州用“看不见的工程”筑牢生命线:175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守护城市“血管”,全国最大规模自愈电网保障盛夏用电,四大优质水源构建供水安全网。当大湾区首条地铁环线贯通运营,“轨道上的都市圈”让“半小时通勤”成为日常——这正是中央会议部署“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的广州答卷。

  从3.1万亿GDP的经济体量到GaWC全球22位的城市排名,从儿童友好城市范本到无废城市先锋,广州的探索证明:人民幸福感并非抽象概念,而是老旧小区加装的电梯,是碧道旁奔跑的欢笑,是“智能监管系统”的危险废物监管系统,更是每位市民作为城市治理“主人翁”的获得感。

千万级人口的幸福密码:广州如何扛起“人民城市”大担当?_fororder_担当4

广州儿童友好城市活动体验

  正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指,“城市的核心是人”。当珠江水奔涌向前,广州这座人民城市的幸福长卷,正在“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守中徐徐铺展,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道路写下生动注脚。(文/图 穗妇宣)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