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木棉树下的天蓝色通学路蜿蜒铺展,当“宝贝开心吃”餐厅的超级番茄IP点亮孩子的笑脸,广州这座七度加冕“幸福之城”的超大型都市,正将儿童友好理念熔铸进城市肌理。珠江碧道旁跃动的童趣身影,与“羊城托育”品牌的专业呵护交织成温暖交响,在这里,“一米视角”不仅是丈量城市温度的标尺,更是诠释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注脚。
广州市新儿童活动中心
规划:从战略蓝图到“一米高度”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之际,广州的实践早已融入血脉: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锚定“幼有善育的儿童友好城市”目标,到全国首创“医教社协同心理服务体系”破解成长难题;从建设儿童友好街道(镇)、社区(村)写入广州“十四五”规划,到儿童友好公园、学校、公共文化场馆、通学路等建设纳入职能部门工作日程;儿童优先理念深度嵌入城市基因,生动诠释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人民城市的建设内涵。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落地生根。当黄埔区的通学路上绽放木棉花彩绘,当“羊城托育”的“羊小托”IP走进社区托育中心,当越来越多的儿童友好场景用圆角桌椅呵护儿童安全,“一区一策、一路一景”的改造模式让政策从文件走进生活。中央会议倡导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广州的街巷间有了具象表达。
广州儿童友好城市LOGO和主题曲发布活动
从住有所居到幼有善育
广州在用心保障新市民与青年人才住房需求的同时,更将儿童成长空间的营造纳入城市发展的重要考量:社区托育服务依托“羊城托育”品牌打造嵌入式托育中心,联动244名儿保专家提供健康保障,让职场父母安心打拼;特色餐饮空间创新推出宝贝开心吃儿童友好餐厅,由“妈妈顾问团”设计营养套餐,全年举办200余场宝贝生日会,成为亲子欢聚的暖心据点;街角的口袋公园被巧思改造成儿童游乐区,滑梯与沙池成为孩子们家门口的快乐源泉;随迁子女公办学位(含政府购买服务)实现100%保障,且公办学位供给持续扩容,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从日常照护到教育保障,广州正以细致入微的民生布局,让 “家门口的幸福” 看得见、摸得着。
南沙区榄核镇中心幼儿园儿童友好通学路
衡量一座城市的温度与人文深度,很大程度上要看它是否将特别的关爱,精准送达特殊儿童的世界。在这座城市,不经意间就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猎德村祠堂广场上,健康孩子与特殊孩子围坐在一起,童声合唱广府民谣,一起演奏岭南音乐;公益市集的摊位前,孤独症孩子绣制的广绣香囊,凭借细腻工艺成为众人争相收藏的“暖心手作”;正佳海洋馆的VR社交课堂上,曾经羞涩躲闪的“小社恐”们,在虚拟与现实的交融中逐渐舒展眉眼,绽放自信的笑容。
二沙岛儿童友好国际社区
这些温暖瞬间的背后,是广州对特殊儿童群体深切关怀与系统投入。广州市少年宫打造的“与星计划”社区融合艺术节,让近200名特殊孩子在音乐疗愈、广彩创作中打开心扉;9108位“爱心妈妈”组成的志愿队伍,以妈妈的温柔与坚持,为5326名儿童构建起全方位支持网络,从生活照料到艺术康复,用陪伴织就成长的安全网;218条“红棉守护”心理疏导专线24小时在线,如同暗夜中的灯塔,为陷入困境的家庭送去及时的心理支持与希望微光。更具温度的是广州构建的全链条保障体系:0-6岁孤独症儿童筛查实现社区全覆盖,让早发现、早干预成为可能;每年3800余名残疾儿童获得精准康复资助,从康复训练到辅具适配,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专业支持。
正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务实行动,让特殊儿童在爱的滋养中逐步建立自信,在社会包容中学会勇敢迈步,最终顺畅融入正常生活,与城市共同生长。 这座城市的温柔,正在孩子们逐渐开朗的笑声里、在家长舒展的眉宇间、在社区包容的氛围中,不断传递、持续回响。
2025年少儿粤剧春晚
治理创新:童声赋能的广州实践
“公园要有滑梯!”在广州市儿童公园续建中,孩子们的童言变成现实设计。这正是广州践行中央会议“创新城市治理理念”的缩影。全市建立300余个市、区级儿童观察团,推动儿童意见实质性落地。例如,儿童观察团参与设计“羊城托育”机构的消防科普乐园,推动托育服务更贴近儿童需求;华工社区的“小小设计师”团队将高校闲置地改造为消防主题科普乐园,通过互动设施普及安全知识;荔湾区何香凝纪念学校的“荔童参事”提出设立校园“减压角”,配备沙盘、情绪涂鸦墙等心理疏导设施,有效缓解学生焦虑。
全市603所学校开展“非遗在校园”活动,惠及202.7万师生;少儿粤剧春晚联动青少年宫培育新生代传承人,优秀节目登上粤剧艺术博物馆舞台。
广州市儿童公园
天河区华工儿童友好社区
数字赋能普惠服务:“广州健康通”平台集成生长测评、用药指导等功能,家长可一键查询发育数据;“馆立方”体系整合647所校园与社区图书馆,构建15分钟阅读圈,并向困境儿童发放数字阅读券。
“当孩子成为城市治理的主人翁,人民城市才真正有了未来。”广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这种参与式治理,恰是中央会议提出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生动实践。
安全护苗,城市更牢靠
广州积极响应中央“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部署,以儿童安全为标尺,通过“一米高度”视角重构城市出行体系:在硬件层面,全市建成172条儿童友好通学路,采用天蓝色沥青与趣味图案铺设路面,增设动物图形护栏及醒目标识;完成76个公交站场“堤岸式”无障碍改造,地铁全线配置爱心专座及紧急呼叫装置。在服务协同中,托育机构配备健康副园长,餐厅全面采用圆角桌椅与消毒儿童座椅;在社区微改造中,增城区活用闲置地打造非动力游乐设施,构建5分钟安全活动圈;白云街创新设置护学长廊与接送安全岛,由志愿者引导人车分流。行为规范上,严格落实“未满12周岁禁骑自行车、未满16周岁禁骑电动车”规定,乘车强制使用安全座椅或坐垫,过马路践行“一停二看三通过”原则。在多方协同中,交警设立高峰疏导岗优化校园信号灯;教育机构联合社区开展“交通安全第一课”与涂鸦活动,以“小手拉大手”推动家庭参与社会治理,让儿童友好从空间设施升维至全民守护的行动共识。
越秀区大塘街普惠托育园文明路园区
未来坐标:以童眸点亮城市星光
站在“十五五”规划的新起点,广州将儿童友好理念注入城市发展脉络,以三大行动擘画未来坐标:品牌联动深化“羊城托育”与儿童友好餐厅商圈服务网络,打造儿童友好15分钟生活圈,让“带娃出门”从难题变为幸福日常;空间拓展以儿童视角重构城市肌理,将适儿化改造从公园、学校延伸至餐饮空间、文化场馆、商业街区,打造“推门见绿、转角遇趣”的15分钟儿童友好生活圈,滑板车掠过碧道树影,木棉花彩绘路串联起口袋公园的秋千架与非遗课堂的粤剧锣鼓;智慧赋能依托“馆立方”文化矩阵与健康云平台,构建“成长档案云端联、安全守护实时响”的全程守护网络,让儿童成长轨迹可追溯、需求可响应、风险可预警。
当托育中心的童谣与餐厅的欢笑声在榕荫下交织,当特殊儿童指尖的广绣丝线在“非遗进校园”中闪烁微光,这座城市的幸福密码,终将在孩子们仰望星空的眼眸里凝成永恒星光。(文/图 穗妇宣)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