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水面倒映两岸灯火,一艘游船划开夜色,舱内萦绕粤剧背景音乐与广式茶点香气,窗外千年商都的夜景在江面铺展。永庆坊骑楼下,广彩工坊展示非遗技艺,粤剧博物馆内沉浸式光影演出正在百年建筑中上演;改造后的太古仓码头,红砖仓库内潮牌市集与艺术展览交织,工业遗迹间回荡着音乐活动的旋律。这些场景展示着广州以“商旅文体”融合理念重塑夜间经济的实践:珠江游以全球领先的活力指数彰显国际气质,琶醍园区保留汽轮机与烟囱等标志性工业遗迹,永庆坊非遗体验吸引众多游客。历史文脉与现代潮流在此共鸣,市井烟火与国际风范和谐共生。
珠江夜游实景
政策创新为夜经济注入强劲动能。广州以15个核心商圈级羊城夜市先行区展开制度突破,在审批端首创“活动审批一次性许可”机制,对千人以上大型活动审批时限压缩80%,千人以下活动实行季度备案制,显著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在业态供给端试点解除凌晨2点后餐饮营业限制(需符合不扰民条件),推动天河路商圈作为全市夜间消费的核心区域,其夜间消费占比持续提升;北京路步行街在重要假期期间夜间客流呈现大幅增长,已成为吸引大量游客的重要夜间消费目的地;基础设施端同步升级,贯通长隆万博地下环路缓解交通拥堵,修复北京路376栋骑楼打造“五力街区”历史风貌区,并优化中心六区夜间泊位至1.1万个(2025年6月数据),所有城市道路临时泊位在夜间时段均免费对市民或游客开放。广州夜间经济活力显著增强,先行区作为重要引擎,贡献了全市夜间消费主要份额,其中天河路商圈夜间客流规模持续领跑,全市夜间消费占比及平台活跃度均居全国前列。
珠江夜游船舶
业态创新展现融合深度。珠江游的“IP革命”由广州公交集团客轮公司引领,其“一船舶一主题”策略重构体验模式:米菲、粤博文化、花果山大橘等主题船将船舱变为可互动打卡的移动社交空间;“珠水百年·水上茶居”融合广府早茶习俗与流动江景,让岭南文化在舌尖传承;非遗巡展登船打造“广彩新韵”“古乐舞蹈”等文化盛宴,珠江夜游项目通过创新体验,显著提升了市场吸引力,接待量实现持续增长。零售巨头名创优品开创“兴趣+品质”双轮驱动,整合全球众多顶级IP资源,并保持高频、持续的新品更新节奏;创新打造的MINISO LAND场景式集合店,将迪士尼、三丽鸥等IP转化为沉浸式空间叙事,其chiikawa主题快闪创下单日10小时销售268万元纪录,其中广州站活动贡献尤为突出。当前正深化“赛博广州·次元站”等城市级IP生态,构建虚拟现实交融的消费新矩阵。
随着实践深入,文化价值转化引发新思考。第三方评估显示(如2024年《历史街区商业活化评估》),太古仓作为重要工业遗产,其码头历史内涵正通过嵌入港口记忆馆、工业主题展览等举措平衡业态结构;永庆坊骑楼空间通过粤剧博物馆、广彩工坊等项目强化文化内核,但对局部商业业态与传统风貌的协调性仍需持续优化;部分消费场景仍存在文化深度挖掘空间。对此,广州采取针对性活化策略:永庆坊将非遗体验深度植入消费动线,广彩工坊体验预约名额供不应求;太古仓在保留工业遗迹基础上,以艺术展览与沙龙激活场所记忆;番禺区马岭村则结合渔村生态,开发赶海体验、渔获加工工坊、船模研学工坊常态化运营等特色项目,推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走向纵深。
迈向更高水平发展仍需突破瓶颈。夜间经济集聚区受限于地铁末班车早于23:30收班、夜间公交专线覆盖不足的出行制约,导致客流疏散能力薄弱;重点商圈间缺乏市级统筹的差异化主题规划与资源互通机制,目前部分重点商圈间联动机制尚不完善,少数商圈已启动联动探索(如天河路-北京路-珠江夜游联票系统正处于试运行阶段);外摆许可等审批虽通过专项实施方案实现提速,但仍涉及多个部门协同办理。针对上述挑战,破局路径持续深化:空间贯通层面,加速推进串联广州塔-琶洲、海心沙的“珠江活力彩带”工程,打造集休闲、文化、商业于一体的世界级滨水消费走廊;IP生态构建方面,深化“羊城消费新八景”运营,依托天河智慧城数字消费实验室培育高辨识度地标;服务升级领域,优化新增夜间泊位的智慧诱导系统,提升停车便利性;并试点在周末延长部分轨道交通服务时间,增强夜间出行可达性。机制创新环节,通过“穗商通”跨部门协作平台推动外摆许可“一窗受理”,并大幅精简技术改造补贴申报材料,显著提升政策响应效率与服务体验。
珠江夜游实景
当珠江主题游船结束运营,永庆坊的商铺渐次关闭,广州的夜色依然跃动着生机。设计工作室的灯光彻夜未眠,车尾箱集市的灯火映照创业者脸庞,跨境支付系统持续处理外卡交易,这些光点共同编织着千年商都的夜间脉动。广州夜间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强大吸引力,其核心在于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创造性转化,文化场馆人气旺盛,体验项目预约持续火热;同时,制度创新有效释放了市场活力,如外摆审批流程通过创新模式实现显著提速。当文化深度转化为消费魅力,广州正以“商旅文体”融合实践,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进程中书写时代注脚。(文 徐文胜 图 广州客轮公司)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