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东       |        大湾区        |         眼界       |        文旅       
广州碧道上新!夏日避暑亲水首选 全市累计建成碧道1456公里
2025-07-25 17:34:30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傅细明 责编:王悦阳

  从绿意盎然的“植物宝库”到底蕴深厚的“海丝文脉”,从“依水兴业”的产业活力水岸到坐拥滨海风情的“海岸文化线”,广州碧道藏着无数惊喜。

  夏日炎炎,一批去年刚通过评估的碧道成为市民消暑出游、亲水乐水的首选。

  市水务部门介绍,随着广州水环境治理成效不断巩固提升,全市累计建成碧道1456公里,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亲水乐水的优质空间。下一步,将继续高质量推动我市碧道建设,深挖区域特色,分批建设绿美碧带示范项目,持续为社会公众打造和开放绿化景观更加优美,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人水共生更加和谐的滨水空间。

  天河湿地碧道:解锁植物宝库

  天河湿地碧道环新塘水库建设,建设范围为软件路至大观北路,目前已建成碧道长度约为2.8千米。这里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建设,恢复了场地雨洪调蓄功能,提供了休憩游玩空间,更成为了普及生态环境知识的生动课堂。

  秉承“生态优先”理念,该碧道倡导野草之美与低碳景观,大量应用乡土植物,湿地内野花烂漫,水草繁茂。同时还巧妙利用丰富植物资源与季节性河流规律,保留原有水塘肌理,打造出由河谷中心“湿地泡”净化带、环绕其的季节性河谷滩涂湿地带及外围滨水密林带构成的生态廊道,共同形成一个自然、健康、自我持续的季节性河谷湿地生态系统。由于落羽杉的颜色变化,四季呈现从“抹茶绿”到“落羽红”的迷人景致。

广州碧道上新!夏日避暑亲水首选 全市累计建成碧道1456公里_fororder_避暑1

季节性河谷湿地生态系统

广州碧道上新!夏日避暑亲水首选 全市累计建成碧道1456公里_fororder_避暑2

天河湿地碧道示意图

  东滘涌碧道:探寻海丝文脉

  在黄埔区临港经济区横滘河片区,藏着一条串联古今的东滘涌碧道,作为黄埔区碧道规划“三脉一湾”布局中“碧湾古港”的组成部分,是落实海丝文脉探索路径建设的重要载体。东滘涌碧道建设范围为第一体育中心至鹿步口,已建成碧道长度约为2.8千米。

  随着扶胥运河连通工程一期、二期的建成,亲水碧道贯通,古运河重焕新生。碧道充分展示了扶胥古运河历史文化风貌,通过打造扶胥文化长廊、环翠水榭、聚贤亭、十字水驿、龙舟驿、亲水埠头等特色节点,以河道串联“扶胥十景”,建设以民俗文化旅游、产业休闲观光为主题的游览路线,让游客在漫步中感受古运河的文化魅力。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扶胥运河除了是丰厚历史文化记忆的载体外,现在更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高品质水岸多元服务空间、多样化游憩码头埠头及自然生态滨水碧道。

广州碧道上新!夏日避暑亲水首选 全市累计建成碧道1456公里_fororder_避暑3

东滘涌碧道“一湾四岸八景”

广州碧道上新!夏日避暑亲水首选 全市累计建成碧道1456公里_fororder_避暑4

以河道串联“扶胥十景”打造海丝文脉探索路径

  迳下水系碧道:产业活力水岸

  迳下水系碧道环知识城东湖建设,目前已建成碧道长度约为3.7千米。迳下水系通过实施连通工程,形成了31平方千米水面面积,总调蓄水量约104万立方米的调蓄区,形成河湖交织、水网纵横的水系格局,在大幅提升区域洪涝调蓄能力的同时,也延伸了迳下水系碧道,充分体现景观价值。

  该碧道通过低干预的生境设计手法,建立起复合型生态廊道,营造生态草坪、浅水湿地、岭南廊亭、水乡拱桥、水岸杉林等多种韧性生境栖息地。依托“山-水-林-田-湖”共生的自然格局,完成148亩景观绿化,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以水兴村,迳下村展现出勃勃生机。迳下村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型建筑工业化农房建设模式,打造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村,平岗河-迳下纳米水乡向4A级景区发展升级,平岗河—迳下绿美碧带建成后举办活动超120场,带来人流超35万人次,年收入超1100万元,带动经济增长超2000万元,促进周边文旅经济及区域经济发展

广州碧道上新!夏日避暑亲水首选 全市累计建成碧道1456公里_fororder_避暑5

迳下水系碧道构建岭南文化山水园林

广州碧道上新!夏日避暑亲水首选 全市累计建成碧道1456公里_fororder_避暑6

迳下水系碧道多种韧性生境栖息地

  奇沥水道碧道:坐拥滨海风情

  洪奇沥水道碧道建设范围为中山界至十八涌半,已建成碧道长度约为30.1千米。

广州碧道上新!夏日避暑亲水首选 全市累计建成碧道1456公里_fororder_避暑7

洪奇沥水道碧道堤岸场地退硬还软

  洪奇沥水道碧道坐落于南沙区咸淡水交汇的独特生态基地之上,将河道沿线自然、人文、功能资源与滨海风情、万顷沙水乡、湿地文化特色相融合,围绕“魅力滨海带,万顷碧连天”主题,构建集生态保护、文化展示、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复合型滨水活动空间。

  通过“退硬还软”生态修复手法,保护原有红树林滩地,种植水生美人蕉、草海桐等植物,为鱼鸟昆虫营造栖息家园,筑牢滨海生态屏障。融入万顷沙水乡文化特色,形成海岸文化线性布局新窗口,带动沿线旅游经济和地区产业发展、升级。(文/图 穗水轩)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