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运转自如的水阀电表或网络光猫,早已超越其基础功能属性,成为现代生活稳固基石与安心居所的信任载体。在花城广州,两根看似不起眼的道路隔离桩,正悄然书写着城市交通精细治理的“大文章”。
面对超过610万辆登记上牌的电动自行车带来的“无路可走”困境与交通秩序挑战,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交研”)联合广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以下简称“广州交警”)、广州市交通运输局等相关部门,以“机非共享”理念破题,创新性地推出“机非共享车道”改造模式。这不仅仅是道路空间的重构,更是治理理念的升级,小设施撬动大治理,折射出超大城市交通治理的精细之道。
机非共享车道改造前后道路断面示意图
第一根隔离桩:划出共享空间,解开“无路可走”的死结
广州中心城区道路空间紧张,是历史遗留的难题。尽管近年大力推动非机动车道建设,主次干道设置率已超八成,但受限于既有条件,仍有部分干道无法通过常规方式增设足够宽度的专用道。“道窄车多”,高峰期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混行抢道,险象环生,成为城市交通的痛点、市民出行的堵点。
“改革为了人民”。面对困局,广交研工程师们没有选择“大拆大建”的昂贵方案,而是在广州交警的组织统筹下,深挖现有道路潜力。他们的目光聚焦在最右侧那条常被忽视、利用率不高的机动车道上:车速较低、常被违停占用。一根隔离桩(或高护栏、标线)成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它将最右侧机动车道与相邻的非机动车道(或空间)合并,物理隔离出宽度约5米以内的“机非共享车道”,限速40公里/小时。
新港中路丽影广场对出路段非机动车双向通行路径对比
这根隔离桩划定的,不仅是物理边界,更是清晰的路权分配。它巧妙地“共享”了原本低效的机动车道空间,为庞大的电动自行车流开辟出安全、独立的通行走廊。在新港西路、新港中路等试点路段,效果立竿见影:改造后,非机动车占用内侧机动车道的比例从61%骤降至约5%,而在共享车道内规范通行的比例飙升至95%以上。“以前骑车总感觉在夹缝中求生存,现在有了这条道,安心多了!”海珠区市民张女士的感慨,道出了骑行者的心声。
第二根隔离桩:立起通行规则,串起共治共享的信任
仅有物理空间还不够。如何让机动车与电动自行车在同一个车道内和谐共处、安全有序?这需要建立明确的规则和默契的信任。
机非共享车道路段配套交通设施设置示意图
“改革依靠人民”。广交研与广州交警深知,规则的生命力在于共识。他们精心设计了共享车道内“双跟车、禁超车、即停即走、绕行避让”等核心通行规则,并通过清晰的标识标线、隔离护栏的开口设置、广泛的宣传引导,让规则深入人心。这如同在驾驶员和骑行者心中立起了第二根无形的“隔离桩”——行为的边界之桩、安全的保障之桩。
驾驶人行经机非共享车道路段正确行为示意
这根规则之桩,约束的是随意变道、穿插、违停等危险行为,建立起的是共同遵守的秩序。机动车驾驶人学会了在共享车道内减速跟行、即停即走;非机动车骑行者明白了需依次跟随,在公交站台等关键点安全绕行。试点数据显示,共享车道内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速度差显著缩小至20公里/小时以内,追尾、碰撞风险大大降低。同时,物理隔离有效压缩了违停空间,机动车长时占道违停现象得到压降。“大家按规矩来,路反而顺畅了,事故也少了。”出租车司机陈师傅的观察,验证了规则的力量。
精细之道:小设施背后的治理大智慧
两根隔离桩,一根界定空间共享,一根框定行为规则。它们共同构筑起广州“机非共享车道”的核心骨架,成为解决城市交通结构性矛盾的“金钥匙”。
这钥匙打开的,是盘活存量道路资源的大门。在不新增土地资源的约束下,通过精细化的空间重组和规则设计,将低效利用的车道转化为高效率的共享走廊,提升了整体通行效率。这钥匙打开的,是提升交通秩序与安全的大门。通过物理隔离和行为规范,显著减少了混行冲突,保障了慢行交通的优先路权和通行安全。这钥匙打开的,更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精细化治理之门。它要求政府部门精准研判、科学设计,要求每一位交通参与者理解规则、自觉遵守,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通行秩序。
目前,这根“钥匙”已在广州中心城区约60条路段、42公里的道路上试点应用。广交研团队仍在不断收集反馈、总结经验、优化细节,致力于将这把“钥匙”打磨得更精细、更有效。
小隔离桩,大治理经。从上海的“两把钥匙”到广州的“两根隔离桩”,细节之处见真章。它们共同印证着同一个道理:现代化的城市治理,锚定的是人民需求,依靠的是改革创新,最终落脚的,正是这份于细微处见功夫、于共治中求长效的精细之道。广州的实践,为超大城市破解慢行交通困局、提升交通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州方案”。(文 徐文胜 顾宇忻 图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