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这片拥有370平方公里万绿湖的生态净土,正凭借一池碧水,谱写从“生态保护区”到“水经济高地”的转型新篇。
河源万绿湖 摄影 陈剑云
2025年1-7月,河源市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6%,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该产业规上工业产值将突破百亿元大关。从一个为保护生态而限制工业发展的水源地,到如今包装饮用水营业收入居全国各地级市第1名,全市水、饮料制造业生产规模、销售规模位居粤东西北第1位、全省第7位,河源探索出一条“以水兴产、以水富民”的绿色发展新路。
一池碧水:从生态负担到发展资本
河源的转型,源于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水源地,万绿湖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河源必须破解的课题。
河源市食品饮料及水经济产业园 摄影 黄赞福
2021年11月,河源市食品饮料及水经济产业园正式启动建设,总规划面积12450亩,标志着河源水经济发展进入规模化、集群化新阶段。园区直接布局在距万绿湖取水口仅3公里处,确保了水源的直达和新鲜度。
成本洼地:四大优势引来行业巨头
走进河源市水经济产业园,农夫山泉、华润怡宝、娃哈哈、今麦郎、白象食品等行业头部企业的厂房依次排开。一辆辆货车排队等待装货,将“河源制造”的饮料食品运往大湾区各地。
今麦郎饮品(河源)有限公司 摄影 冯晓铭
这些企业选择河源,看中的是这里难以复制的四大优势:
首先是唯一性优势。园区距万绿湖唯一取水口仅3公里,优质原水直达厂区,从源头保证了产品质量。
其次是成本优势。土地价格仅为400元/平方米,优质原水价格1.1元/立方米,相当于珠三角城市的25%;蒸汽价格平均298元/立方米;用电价格平均0.62元/度,是珠三角城市的82%。这“四低”优势配以“四现成”基础——主路网、燃气管网、污水处理厂和高压蒸汽全部现成,让企业实现了“拎包入住”。
第三是空间优势。园区总规划面积12450亩,现有可供招商地块面积2877亩,为产业发展预留了充足空间。
第四是市场优势。产品可就近服务大湾区8600万人口,远销华南市场。
华润怡宝河源生产基地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在河源生产,仅水费一项每年就可节省数百万元成本,加上电费、蒸汽等节约,综合成本比在珠三角下降20%以上。”
产业集群:从“一瓶水”到“一条链”
河源水经济已从单一的饮用水生产,向多元化、全产业链方向快速扩张。
目前,产业园已落户水饮料及食品相关企业56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1家。2024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9.2亿元,同比增长10.4%,占全市水饮料食品产业总产值的74.5%。今年1-3月,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0.3亿元,同比增长36.7%。
农夫山泉已布局三期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可达50亿元;华润怡宝2024年5月投产;娃哈哈、白象食品等项目正在建设中,其中,白象食品预计10月投产。这些龙头企业吸引了上下游配套企业超30家,形成了从原料供应、包装制造到食品加工、物流配送的完整产业链。
河源水经济已从单纯的饮用水扩展到饮料、食品、预制菜等多个领域。中储粮直属库的建设为食品深加工提供了原料保障;预制菜产业集聚区已建成25万平方米食品专业厂房;利用河源电厂发电余热蒸汽建设的供热系统,为食品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热能。
在引进头部企业的同时,河源还培育了霸王花食品、金霸食品、饭饭得等一批本土知名品牌,形成了“龙头引领、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创新模式:从“招商引资”到“生态赋能”
河源水经济发展的背后,是一套完整的产业生态赋能体系。
河源市委、市政府将水饮料及食品产业作为实施产业兴市行动的主攻方向,印发《河源市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0)》,明确将水饮料及食品列为重点发展领域。
河源创新提出“两库五园”发展布局,以中储粮河源直属库和东江直属库为支撑,建设源城区水产业园、东源产业园等五个食品产业园区,形成“核心集聚、多点开花”的发展格局。与此同时,河源实施《河源市发展水经济产业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对入园企业给予要素支持,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投资积极性。
此外,通过举办“粤食粤好 粤品世界”授牌仪式、承办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包装饮用水行业发展大会等活动,河源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了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品牌。
“没有项目,就谈不上生产力,更谈不上绿色崛起。”正如河源市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河源要拓宽“由绿及美、由美及富”通道,让这条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敞亮。
站在百亿产业规模的门槛上,河源水经济有了更宏大的目标。河源正在规划建设面积更广阔、承载力更强的食品产业园,围绕中储粮仓储点和蒸汽热源供应点,进一步扩大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发展空间。
从守护一池碧水到打造百亿产业,河源的实践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这座“湾区水塔”正以涓涓清流,汇聚成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澎湃动能。(文 那月)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