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暨南精神传承人”社会实践服务团赴上海、杭州采访调研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2019-07-23 16:44:21

  国际在线广东频道消息(记者 韩希 通讯员 暨轩):寻访“暨南精神传承人”社会实践服务团师生近日从广州出发,前往上海、杭州,开展了以“暨南精神传承”为主题的寻访、调研,并向上海、杭州的校友宣讲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

  寻访团由暨南大学党委宣传部组织,寻访团除了到上海市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上海静安区档案馆等查询暨南大学在上海、福建办学时的资料外,还来到中共一大旧址,主动接受“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教育。

  暨南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6年的暨南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高等学府。一百多年来,该校先后在南京、上海、福建、广东等地办学。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563871338

寻访团队成员与赵纪松先生、徐名亮校友于暨南大学上海真如时期旧址前合影。暨大 供图

  在上海、杭州的4天半时间里,团队共采访了24位校友;拍摄了暨南在上海真如、上海孤岛、上海宝山办学时期的办学旧址,了解了上海校友会为保护这些旧址做出的努力;查阅了大量暨南在上海、福建办学时的文献资料。

  此次采访的校友中,既有解放前暨大在上海真如、上海租界、福建建阳、上海宝山办学时期的校领导后人或校友,也有近年来在暨大读书的新生力量。采访对象跨越了暨南大学办学的各个时期,形成了传承暨南精神的完整链条。

  在采访对象中,杨葆生、伍柏麟、杨耀宗、朱可常、王维德、李哲寅、马孝敏、刘以申、汪用时等老校友都已90多岁或接近百岁,杨竹林、龙凤超老校友都已年过百岁。上海校友会前任会长、80岁的徐名亮老校友,暨南大学老校长何炳松的外孙、70岁的赵继松老师专门全程陪同拍摄暨南的上海旧址、并做了详细讲解。

  在日本全面侵华后,暨南大学不仅成为敌占区为数不多的高校,同时还承担起协助建设东南联合大学的重任。何炳松在暨南最颠沛流离、命运多舛的岁月里担任暨南校长,当时的暨南大学被誉为“东南民主堡垒”。何炳松见证了真如时期的辉煌,也是郑振铎先生笔下东方的《最后一课》的主角,他带领暨南师生一路徒步南下到福建建阳继续办学,同时兼任东南联合大学筹委会主任。如今,暨南大学《最后一课》的校址,位于上海静安区康定路528号,当这里面临被拆迁的危险时,何炳松的后人将信息传播至网络,并联合上海校友会写信至相关政府单位挽救该旧址。

  寻访团采访的校友中有些人参加了抗战民主运动,如“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三反运动、1946年美军强奸北大学生事件的抗议运动等,而且很多暨南人是当时的主力军。有些人见证了福建建阳办学的历程。有些人参与了广州重建。李哲寅原本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霸,1947年在党组织的鼓励下成为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老革命;汪用时见证了福建建阳办学的暨南足迹,此后一生献身教育事业。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563871402

寻访团与当地校友在暨大旧址留影。暨大 供图

  几天的采访使采访团成员感触颇深,彭淑茵说:“对老学长们来说,暨南精神深耕在他们心中,言语已无法简单描述那个时代的暨南精神,暨南精神已渗透他们的血液,融入骨髓,体现在日常的每一个行动。”陈思蓝说:“暨南人是有根的,亦背负着历史重任。暨南大学有今天的辉煌,是前辈们从艰苦奋斗中维护下来的。作为后辈,我为前辈们感到骄傲的同时,也深感责任的重大,我们必须继承暨南精神,擦亮暨南大学的金字招牌。”

  寻访团的成果也得到社会的认可,团队活动期间推出的第一条抖音作品《你们知道这块石碑在哪儿吗?不在广东噢!》,在两小时内点击便超过了50万。

  本次活动的带队老师苏运生表示,暨南110年校庆时开展的“寻访世界暨南人,讲述家国好故事”全媒体策划活动,在南京、上海和杭州发现很多暨南的老校友,有的已经超过100岁了。是早期暨南大学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人。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时,对暨南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寻访,寻觅、梳理一脉相承的暨南精神,并通过全媒体形式展示暨南、宣传暨南精神。

  寻访“暨南精神传承人”社会实践服务团是暨南大学2019年“党徽伴我行”暨南大学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中的一支。今年,暨南大学党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以“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组织开展“党徽伴我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共组织85支校级重点团队,并从中筛选50支“声教四海”党员先锋团队奔赴各地,开展精准扶贫、教育关爱、医疗卫生、科技支农、文化宣传、理论宣讲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编辑:董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