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常住人口超过1800万的超大城市,广州城市建设高速发展、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成为城市蓬勃发展的象征,但也带来了数量庞大的建筑垃圾。如何科学处置、实现资源化利用,成为广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对此,广州市城管部门积极探索,针对装修垃圾、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5类建筑垃圾,紧盯收运、处置、监管环节,推动建筑垃圾全过程处置规范化发展。年均治理建筑垃圾约8000万立方米,打造建筑垃圾规范处置的“广州模式”。
推行电子联单,实现两点一线闭环监管
通过电子联单监管,全面掌握建筑垃圾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实现“两点一线”全过程闭环监管,是广州创新建筑垃圾监管措施的一大亮点。一直以来,建筑垃圾管理点多线长面广、数据不清、底数不明,是行业监管的最大难题。而使用纸质联单进行监管,则存在联单不完整、有头无尾,甚至造假的问题,达不到管理要求。广州推行电子联单管理后,每一条电子联单由建筑垃圾产生工地发起,系统记录该联单的发起时间地点,处置端签收后同步记录该联单的签收时间地点,依托车载定位自动生成一条运输轨迹,从而形成两点一线的管理闭环。
按照“一车一联单”原则,通过广州市建筑垃圾治理数字化监管平台汇聚每一台运输车辆“两点一线”全过程清运信息,相关部门可以实时掌握全市建筑垃圾产生源头、运输过程、末端处置等情况,让政府监管做到可视、可查、可控,真正做到底数清、去向明,有效破解监管难题。自去年10月平台运行以来,电子联单产生量大幅增多,产生工地建筑垃圾处置证办证率显著提升。
广州市建筑垃圾治理数字化监管平台
装修垃圾一键式下单处理,市民装修更省心
借助清运服务平台完成居民装修垃圾规范处置,是广州城管构建的“产、运、处、用”全链条收运体系的重要一环。在收集环节,广州搭建“穗云智慧城管”等多个清运服务平台。由专业清运公司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让装修垃圾处理像线上打车那样方便快捷;贮存环节,在确保每条街(镇)至少设置1处装修垃圾临时收集点的基础上,推进建设具有装修垃圾、生活垃圾、低值回收物综合收集功能的资源收集中心,目前全市共设置装修垃圾临时收集点300余处;清运环节则逐步规范清运市场,督促专业化运输企业使用专用密闭车型。同时,引入低碳低噪的新能源运输车辆,引导运输行业实现绿色转型。目前约有纯电新能源车156台、氢能源车105台投入运营;而在处置环节,广泛应用装修垃圾处理再生利用模式,避免装修垃圾倾倒侵占土地、污染环境。
装修垃圾全链条收运体系
多途径处置让8000万立方米建筑垃圾有处可去
走进广州城市资源绿色路材研究制造中心,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里架设着大量机械设备,正通过“多级破碎、多级分拣、多级筛分”工艺对输送至此的建筑垃圾进行处理。而在生产车间外的“变废为宝”展示区,陈列着各种由建筑垃圾制成的再生产品。据统计,该中心每年可处置建筑垃圾60万立方米,生产用于道路建设的再生水稳料50万立方米。
这正是广州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实践缩影。为实现建筑垃圾精细化管理和资源化利用,广州城管依托全市六大循环经济产业园,目前已建成投产7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通过循环经济产业园协同处置可燃物,焚烧发电解决余料出路问题。同时,鼓励引导国内具备先进处理工艺技术的企业积极参与终端处理,目前全市共培育发展资源化利用项目73个。
为进一步扩展处置渠道,广州还结合建设工程场地平整回填和各类废弃石矿坑生态修复,建成7个大型处置场、500余个回填场所,有效满足建筑垃圾处置需求。同时积极推进跨区域平衡处置,与佛山、肇庆、清远、江门、东莞联合印发协作机制,探索可复制推广的跨市合作机制。
据统计,广州每年约8000万立方米的建筑垃圾中,多数为工程渣土,主要通过工程回填、场外调剂平衡利用、跨市跨区域水运中转利用,协同解决出路难题。另有部分为含沙量较大的工程渣土、工程泥浆,以及相关拆除垃圾、装修垃圾等,全部进行资源化利用。余下少数无法利用的建筑垃圾则运往处置场或矿坑修复兜底处置。通过多种方式确保建筑垃圾有处可去、去处可查、安全可控。
智能分拣机器进行装修垃圾分级筛选
织密监管网络,遏制建筑垃圾违规处置行为
在广州,科技力量被广泛应用到建筑垃圾处置全过程监管中。监管部门持续完善监管手段,实施天网地网“两网协同”,即通过天上遥感卫星、无人机,地面巡逻车、视频卡口对全市范围进行全覆盖监管。目前数字化监管平台共接入3000余路交通视频卡口、车辆北斗定位、无人机巡查、卫星遥感等多源数据,日均处理超1000条动态信息,大幅延伸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高度和广度。
此外,广州对接佛山、肇庆、清远、东莞、珠海、中山、江门7个周边地市,搭建多层级执法协作机制,及时移交线索证据,破除异地执法调查难、取证难、执行难等瓶颈问题。高频次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行动,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闭环执法。
通过“天网地网”的智慧联动、多源数据的深度融合、跨域执法的机制创新,广州正将建筑垃圾监管的难点转化为城市治理的亮点,为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广州样本”。(文/图 成广聚 肖舒彤)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