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高州水库,水面如镜,倒映着四周郁郁葱葱的森林轮廓,护林员老俞驾驶着小艇开始了一天的巡查。这片绵延百万亩的林海,正是一场持续十余年的“退还”工程的成果。
高州水库 摄影 谭志佳
站在高州水库观景台上,茂名市高州水库管理中心负责人指着眼前一望无际的林海介绍:“这里是茂名400多万人的‘大水缸’,也是粤西最重要的‘生命库’。”
十多年前,这片区域遍布速生桉、荔枝园等经济林,化肥农药随雨水流入水库,威胁着水质安全。如今,96万亩生态公益林覆盖库区,占库区总林地面积的84.15%,形成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高州展开了一场将经济林退还为生态涵养林的系统性工程。这场“退还”工程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重塑了库区的生态与经济发展模式。
“生命库”的危机与转机
高州水库水域面积达55.54平方公里,集雨区域超过1022平方公里,承担着茂名市及周边地区饮用水源的重任。然而本世纪初,库区生态面临严峻挑战。
化肥农药污染成为水库的隐形杀手。经济林种植中使用的化肥农药随雨水流入水库,导致水质面临富营养化风险。监测数据显示,部分入库溪流的总氮、总磷浓度时有超标。
同时,单一树种导致生态功能退化。速生桉等经济林被称为“抽水机”,其浅根系特征削弱了水源涵养能力。2014年调查显示,库区混交林比例不足30%,森林生态功能等级明显偏低。
“那时我们面临两难选择”,一位库区镇干部坦言,“村民要生存,城市要喝水”。2016年,茂名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首部环保法规就锁定水库保护,《茂名市高州水库水质保护条例》于2017年正式施行。
条例第十八条明确规定:禁止在集雨区种植速生桉,现有速生桉必须通过林分改造恢复为乡土阔叶树种。这为“退还”工程提供了法律依据。
高州水库 摄影 谭志佳
退还工程的“四重奏”,法律武器与科学规划
《茂名市高州水库水质保护条例》将水库保护区划分为三级保护区及集雨区域,实施分级管控。其中集雨区域保护区范围达475平方公里,覆盖整个水源涵养区的46.47%。
茂名市政府科学划定退还边界,以库区集雨区为核心治理区域。在树种选择上,摒弃单一经济林,改用深根系、涵养能力强的乡土树种。
“我们优选樟树、荷木、枫香等本土树种”,林业工程师介绍,“构建乔灌草复合群落,提升水土保持能力。”目前已完成林分改造1.64万亩,建设植被缓冲带7.73公里。
创新推出“1年7个植树日”“有喜事来种树”等模式,既添绿又树新风
高州创新推出“1年7个植树日”模式,将每年1月至6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定为植树日。
“这相当于过了70多个植树节。”高州林业局负责人说。十年来,这一机制为库区增添了数万亩新绿。
“有喜事来种树”在高州水库发源并推广至全市。村民在嫁娶、出生、生日等喜事时,义务种植“幸福树”。如今,每个镇都有“喜事林”,既添绿又树新风。
先锋林、商会林、代表林、巾帼林、青年林、医护林等主题林相继涌现,社会各界认捐认种资金超千万元。
“退还”工程是民生问题,采用补偿与转型并重策略
“退还工程最难的是民生问题。”长坡镇党委书记坦言。为此,茂名市自2008年起累计投入1.93亿元专项保护资金用于补偿。
补偿机制分层实施。省级财政安排生态保护补偿资金4.5亿元支持茂名市高州水库生态林;茂名市级配套630万元,使库区补偿标准达平均53.5元/亩,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产业转型同步推进。在关闭集雨区400余家养殖场后,政府协助农户发展沼气池和有机农业;引导村民转向油茶种植、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
网格化监管与严格执法并行,对高州水库生态林严管重治
高州建立“一长三员”网格化管护机制,设置三级林长体系:市级林长15人、镇级林长363人、村级林长2733人,配备护林员657人。
“我们就像水库的毛细血管”,库区护林员黄师傅展示巡护APP,“每天巡山轨迹实时上传”。
执法保持高压态势。高州市对高州水库生态林严管重治,发现违法违规毁林开荒一宗处理一宗,处以罚款并限期恢复植被。林长制与无人机监测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的监管网络。
退还背后的经济学
东岸镇东坡村的油茶林里,村民李大叔正在查看油茶果长势,“以前种桉树,五年砍一次,水土流得厉害;现在油茶是‘绿色银行’,年年有收益”。
油茶成为库区“黄金树”。东岸镇作为高州水库库区镇,林地面积2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98%。该镇油茶种植面积超3万亩,几乎家家户户参与。
“油茶树3年结果,5年丰产,盛产期达80年。”东坡村党总支书记李进茂算了一笔账:到2024年底,全村油茶种植将达7500亩,带动1400户村民增收超3000万元。高品质山茶油市场价达150元/斤,成为真正的“黄金油”。
同时,北部“环库生态”森林康养乡村振兴示范带逐步成形。深镇镇森林公园内野生禾雀花群落吸引游客;大坡镇发展林下石斛种植;长坡镇打造“玉湖”生态旅游品牌。
库区镇村集体经济也在转型。垌尾村在人大代表推动下,解决53亩土地灌溉问题,实现退林还耕。“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要让他们看到退还后的实惠。”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陈文汉说。
变化与挑战
站在良德库区观测点,环保监测员展示最新数据: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Ⅱ类标准,总磷浓度较改造前下降40%。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3.74%,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5平方公里。
2024年3月,高州启动新一轮投资1284万元的水土保持防治工程,将对41.67平方公里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补偿机制仍需完善。梁丽霞等人大代表在2024年建议中指出,“库区生态补偿标准应动态调整,需建立跨区域补偿机制”。高州市政府答复称已将库区镇发展纳入绿美增益工程,探索“绿水青山”转化新路径。
未来,智慧监测系统建设成为重点。水库管理中心计划引入卫星遥感、水质实时监测等科技手段,构建“智慧水库”管理平台。同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仍在探索中,林业碳汇、水权交易等新型生态补偿模式有待突破。
夕阳西下,东岸镇东坡村的油茶园里仍有村民劳作的身影。油茶果在余晖中泛着微光,这些曾被称作“黄金油”的果实,如今承载着更厚重的希望。
水库管理中心的监测屏幕上,代表水质达标的绿色曲线持续延伸。96万亩生态林中,香樟与荷木的根系在地下交织成网,如同无数双守护生命之水的手。
远处,新栽的树苗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它们终将长成参天大树,继续守护着粤西大地的“生命库”,也守护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文 傅岩)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