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东       |        大湾区        |         眼界       |        文旅       
解决塑料污染难题!全球首套废塑料资源化利用装置项目在广东揭阳试产成功
2025-07-15 09:44:51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傅细明 责编:王悦阳

广东揭阳全球首套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项目试产成功_fororder_图片1废塑料1

发布会现场

  7月11日下午,广东省新闻办在揭阳市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广东揭阳东粤化学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成功试产。该项目是全球首套采用“一步法”废塑料化学回收工艺的工业化装置,这一项目标志着我国在废塑料资源化利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揭阳市人民政府、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东东粤化学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及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出席发布会,介绍项目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广东揭阳东粤化学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于7月11日上午正式宣告试生产成功,产出的首批产品已顺利通过检测。该项目采用世界首创的化学循环工艺技术和全球首台套一体化设备,通过深度催化裂解,将低值混合废塑料“一步法”直接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工原料,为解决废塑料污染难题和实现高值回收利用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首创工艺,技术突破显著

广东揭阳全球首套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项目试产成功_fororder_废塑料2

塑料裂解轻油样品

  广东东粤化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功介绍,该项目的核心创新点在于首创“一步法”废塑料化学回收工艺。与市场上通用的“先热解制油、再加工成化工原料”的两步法流程不同,东粤化学的技术无需对各类低值混合废塑料进行复杂分选,可直接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工原料,产品收率高达92%以上。这一技术突破大幅降低了塑料分选成本,实现了从“先煮米发酵再酿酒”到“直接用米酿出好酒”的跨越式进步。

   绿色低碳,环保效益突出

广东揭阳全球首套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项目试产成功_fororder_废塑料3

工厂运作零排放

  该项目的CPDCC技术具有创新驱动、质效优先、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特点。首先,塑料无需分选,所有废料均可转化,为从根源彻底解决塑料污染难题提供了新方案。其次,技术充分利用废塑料中的碳氢元素,将其最大化转化为高附加值基础化工原料,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此外,与传统垃圾焚烧处理方式相比,该技术在生命周期范围内大幅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为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现场观察显示,项目运行近零排放,环境友好。

  意义重大,推动产业升级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朝合指出,该项目的试生产成功为塑料化学循环产业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为世界循环经济提供了“中国方案”。成套技术的国际首创性填补了废塑料化学回收的产业化技术空白,将推动石化产业从“依赖一次资源的原油加工”向“废塑料资源循环的绿色加工”转变。随着项目大规模工业化,预计可吸引一大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绿色化工产业链条,加速全国绿色石化转型与产业链升级。

  减少污染,助力可持续发展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处长简威表示,东粤化学项目的成功试产为废塑料循环利用和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和解决方案。项目聚焦低值废塑料的高值化回收循环利用,从循环利用端促进废塑料的有效回收,减少环境泄漏,实现了废塑料高值化利用技术的开创性突破。项目出产品率可达95%,有助于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

  揭阳布局,打造全球产业基地

  揭阳市委副书记王绍乐表示,项目试生产成功标志着首创技术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产业化跨越。揭阳将以此为起点,谋划启动300万吨/年二三期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00亿元,努力将揭阳打造成为世界首个塑料化学循环产业基地。同时,揭阳将加快培育塑料化学循环产业集群,构建化工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为绿色石化产业注入新动能。

  广东揭阳东粤化学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的成功试产,不仅是广东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百千万工程”和科技创新强省要求的具体实践,也是我国在废塑料资源化利用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突破。项目的推广和应用将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文/图 孙一丹 孙卓)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