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北崇山峻岭间,一汪碧水蜿蜒流淌,滋养着韶关城乡居民。这座承载着饮用水源、防洪灌溉、生态涵养多重使命的南水湖,历经十余年系统治理,正以“水质稳定优于Ⅱ类”的成绩单,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道。
南水湖风景
治水清源:从“问题库”到“生态湖”的蜕变
南水湖曾因无序开发陷入困境:网箱养殖密布湖面,农家乐污水直排库体,“三无”船舶穿梭其间,水质一度逼近Ⅲ类临界值。面对严峻挑战,韶关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治水攻坚战。
全链条污染整治成为破局关键。2018年起,累计投入2.3亿元开展“四大战役”:清除非法养殖面积26.8万平方米,取缔51宗餐饮项目,拆解79艘“三无”船舶,全面清理库区畜禽养殖。同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东坪镇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实现48个自然村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库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生态修复工程同步发力。“湖滨带是水库的‘第一道防线’,刚开始修复时,我们试过种乔木、栽灌木,最后发现本土的芦苇、香蒲最管用——它们根系发达能固土,还能吸附水中的氮磷。”一位韶关市水务局负责人指着岸边随风摇曳的植被说,“现在1297亩湖滨带连成片,加上90亩湿地,就像给水库装了‘天然净水器’。去年监测显示,经湿地过滤后,流入水库的水总磷含量能降低20%。” 通过湖滨带修复、入库河口湿地建设、石漠化治理等举措,累计修复湖滨带1297亩,建成湿地90亩,完成石漠化治理8.2万亩,植被覆盖率提升15个百分点。
科技赋能监测预警构建起水质安全防线。 “我们在湿地里装了红外相机,不仅能拍鸟,还能监测植被生长。去年拍到中华秋沙鸭时,系统自动推送了消息,这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 南水湖湿地公园管理处负责人展示着监测平台的记录,2024年第四季度数据显示,南水湖水质稳定保持Ⅱ类,达标率100%。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回传数据,17个视频监控点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AI鸟类监测系统与湿地监测平台联动,形成“空天地水”一体化监管网络。
南水湖的中华秋沙鸭
机制创新:构建协同共治的生态治理范式
破解跨部门治理难题,韶关市探索出“市县镇三级联动+多部门协同”的管理机制。由韶关市委市政府牵头制定《南水水库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方案》,明确各方责任;乳源瑶族自治县组建南水湖联合巡查执法工作组,整合韶关市水务局、东坪镇政府、南水湖湿地公园管理处、生态环境等部门力量,常态化开展联合巡查执法。
执法机制创新成为治理利器。建立“首次违法提醒告诫+再次违法立案查处”的柔性执法模式,2023年以来开展联合巡查150余次。“以前有人偷偷在湿地边钓鱼,我们劝了不听,现在联合执法队一来,先警告,再犯就罚,今年违规垂钓的少了六成。”南水湖湿地公园管理处杨易平说到,这种柔性执法模式显著提高了治理效率,对南水湖的生态提供了有力保障。
生态守护:筑牢粤北生态屏障的绿色实践
南水湖的治理不仅是水质提升工程,更是生态系统修复的典范。通过增殖放流、栖息地恢复等措施,库区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连续三年现身南水湖,成为生态改善的最佳证明。“第一次见中华秋沙鸭是2021年,去年也来了很多只,还拍到它们觅食的画面。”杨易平翻出手机里的照片,“这鸟对环境挑得很,水质差一点都不来,它们能留下来,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高肯定。”
绿色产业培育实现生态价值转化。依托环南水湖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发展瑶山茶、瑶药等特色农业,建设生态观测站、科普展墙等设施,引导村民参与生态保护。“我们在湿地公园建了科普宣传栏,还有科学展览馆,作为韶关市和乳源瑶族自治县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陈列有很多周边相关动植物标本。”南水湖湿地公园管理处负责人李建宏介绍道。
秋天的南水湖
经验启示:新时代水源地保护的“韶关样本”
南水湖的治理实践,为南方丘陵地区水源地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一是系统思维引领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二是机制创新破解壁垒,通过联合执法、智慧监管等手段,打破部门与区域间的治理孤岛;三是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四是公众参与凝聚合力,通过科普教育、志愿服务等形式,激发公众保护意识。
如今的南水湖,碧波荡漾、白鹭翔集,既是韶关人民的“水缸”,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韶关市水务局一位负责人望着远处的湖面,眼里满是期待:“等生态更好了,说不定能引来更多稀罕鸟,让这颗粤北明珠更亮。”从“治水”到“智水”,从“守护”到“共生”,南水湖正以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未来,随着环库生态缓冲带建设、智慧水利系统升级等工程的推进,南水湖将继续书写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文 孙一丹 图 南水湖湿地公园管理处)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