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从化,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正悄然“升级”。全国垃圾焚烧发电行业首条13兆帕、485℃超高压次高温的焚烧线,把一吨垃圾多“榨”出100度电,热效率跃升约10%;双曲线自然通风冷却塔同时亮相,满负荷状态下,年省水250万吨,再生水实现100%循环利用。高参数锅炉、零风机耗电冷却塔、移动+管道双模供热……一组组“绿色密码”,让广州市第七资源热力电厂能效不断提升,为垃圾焚烧发电写下可复制的“从化样本”。
引领行业升级,热能利用效率提高10%
在一扇扇玻璃后面,3号汽轮机组正在运行,看似简单的外部结构,内部承载的是全国垃圾焚烧领域最高参数。
“我们的垃圾焚烧行业现在普遍用的都是中温中压、中温次高压的机组,压力大概在6.4兆帕、温度在450℃左右,而我们的高参数则采用的是13兆帕、485℃的超高压次高温,而且还带了一次中间再热,再热温度是420℃。”广州环投从化环保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环投从化公司”)生产技术部副经理刘岸青介绍。
3号汽轮机组
温度和压力不断升高,对锅炉金属运行的稳定性要求也越高,广州市第七资源热力电厂在选用高参数机组的同时,从设计、施工上进行了考虑,不断完善技术,突破技术难点,保障了锅炉的安全稳定运行。
这一组温度与压力参数相较业内普遍的中温中压机组效率提高了约10%。刘岸青举例介绍,“比如说,同样热值的一吨垃圾在正常中温次高压机组可以发约550度电,在3号汽轮机组中可以超过600度电,一吨垃圾多发100度电,它的热能利用效率更高。”
和其他参数相比,在3号汽轮机组烧同样量垃圾发电量更多。这样的技术也是全国范围内首次运用在垃圾焚烧领域。刘岸青表示,未来,在垃圾焚烧领域,这样高效低碳的技术将会逐渐推广,这是行业的趋势。
就在3号汽轮机组旁边,4号汽轮机组采用的也是国内垃圾焚烧行业领先的发电机组,通过公司精细化管理,相较行业内中温次高压机组的普遍运行效率提高约5%。这两台高规格的汽轮机,将广州市第七资源热力电厂垃圾焚烧的热效能发挥到了极致。
视线转向汽轮机组对面,4台焚烧炉正在运行,它们统一采用的是广州环投集团自主研发的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利用国际上比较成熟的机械炉排焚烧炉来处理大批量、高热值的垃圾。机械炉排焚烧炉高效的运行能力和稳定的可控能力,奠定了广州市第七资源热力电厂在垃圾焚烧方向的竞争优势,也为二期电厂焚烧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广州市第七资源热力电厂实现设备可靠性的全面革新,为全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全运行样本。据统计,目前,广州市第七资源热力电厂设计处理能力4000吨/日,生活垃圾年设计处理规模超过140万吨,设计年发电量超过8亿度电。
创新冷却塔技术,年节约自来水约250万吨
在绿植掩映之中,一座高122米的冷却塔“眺望”整个园区。这就是电厂的双曲线自然通风冷却塔。在塔内,水蒸汽在上升过程中会凝结并沿塔壁流下,在塔的底层形成独特的“水帘”景观,这里也成为前来参观的市民群众的打卡地标。除了它的外观,首次采用的自然通风技术也是一大亮点。
双曲线自然通风冷却塔
广州市第七资源热力电厂再生水利用工程于2023年3月竣工,为从化的再生水资源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我们与其他垃圾焚烧发电厂不一样的是采用了双曲线自然通风冷却塔来代替常规机力通风冷却塔,在省去电力消耗的同时大幅降低运行噪音,形成更低碳安静的运行环境。同时,厂区建立了完善的水循环系统,通过深度集成再生水回用、雨水回用等措施,目前,满负荷运营状态下,日取水量达到1万吨,年节约自来水约250万吨,对于保护水资源、减排降碳具有长久意义。”刘岸青说。
2024年,广州市第七资源热力电厂实现再生水回用138万吨,循环冷却用水100%为再生水,不仅缓解了城市供水压力,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00吨,形成了“节水-减排-降碳”的良性循环,成为从化区再生水资源化利用的典范工程。
强化园区监管,确保环保运营
环投从化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工会主席吉刚介绍,广州市第七资源热力电厂坚持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利用园区资源循环产业协同发展的独特优势,不断巩固和拓展资源循环全产业链条。
为进一步提升能源使用效能,目前,环投从化公司正在全力布局移动供热与管道供热两种模式。移动供热项目预计7月底前投用,管道供热计划建设东西两向固定管网,覆盖周边产业园区及用热企业,这样的双模式供热项目落地后,将为周边企业及从化区支柱产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工业蒸汽,夯实园区招商基础,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七资源热力电厂
而在园区监管方面,从化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上半年,我局累计派出270余人次进行驻场监管,落实监管制度,依托网络监管平台,以24小时在线监控、实时数据为基础,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极大提高了监管效能。同时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每月对第七资源热力电厂开展环境监测,确保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等指标排放达标。未来将继续加强环境监测力度,确保第七资源热力电厂环保运营。”(文/图 成广聚)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