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人背起行囊远赴边疆,到举家西行把家安在喀什疏附,从首次支教播撒音乐火种,到两度奔赴深耕教育沃土—— 广州市从化区教师潘康友一家,用四年半的时光,在新疆喀什疏附县的土地上,写下了一段跨越5000公里的援疆故事,奏响了一曲民族团结的动人乐章。让我们走进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聆听这家人与边疆的深情羁绊。
九月的疏附,晨光温柔地漫过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的教学楼。教室里,轻快的琴声伴着稚嫩的童声缓缓流淌,潘康友正带领学生排练《您像春风暖心房》。“我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依偎在你身旁”的歌声,混着窗外白杨树叶的沙沙声,在校园里久久萦绕。这是他在新疆支教的第四个年头,从最初独自西行的忐忑,到如今全家相伴的从容,他始终用音符架起沟通的桥梁,以坚守诠释着人民教师的担当。
跨越山海的选择:从“一人援疆”到“全家西行”
2020年2月,“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启动的消息传来,广州市从化区民乐中学的音乐教师潘康友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报了名。彼时,他的大女儿刚满三岁,小女儿才周岁,正是需要父母陪伴的年纪。但“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句话,早已在他初登讲坛时深植心底,最终,他收拾好行囊,踏上了西行的航班。
初到疏附县第二中学,潘康友便用音乐敲开了孩子们的心扉。他不急于灌输乐理知识,而是带着孩子们在旋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第一次教孩子们弹尤克里里时,孩子们眼中那股怯生生却又藏不住的渴望,像一束光,让他瞬间找到了留在这片土地的意义。
而在千里之外的广州,妻子陆婉静默默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她既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女儿,又要兼顾从化四中的教学工作,却从不在电话里向潘康友抱怨一句。2021年7月,潘康友结束第一轮支教,捧着“优秀援疆老师”的证书回到家,心里却满是对疏附孩子们的牵挂。2023年2月,新一轮援疆计划启动,潘康友试探着和陆婉静提起想再去新疆的想法,没想到在教育岗位上同样怀揣热忱的妻子,当即坚定地说:“我们当初就约定过要一起援疆,现在机会来了,咱们带上孩子,把家安在新疆!”
这个决定让亲友震惊,却让夫妇二人倍感坚定。就这样,一家四口跨越5000公里,再次踏上西行之路。如今,大女儿潘懿琳在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读四年级,小女儿潘懿珩读一年级,一家人在疏附度过了近三年艰苦却满是温馨的时光。
以热爱深耕教育:让音乐与信念在边疆扎根
“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孩子们依旧灿烂的笑容,陌生的是肩上更沉的责任。”2023年重返疏附时,潘康友主动申请到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任教,他想把更多精力放在基础音乐教育上,让更多边疆孩子感受音乐的美好。
为了点燃孩子们对音乐的热情,他把尤克里里、手鼓等便携乐器搬进课堂,让每个孩子都能亲手触摸乐器、奏响旋律。五年级学生阿丽耶・阿卜杜克热木说起音乐课,眼睛里满是光芒:“潘老师的音乐课就像在树林里听风,每发现一个新声音都特别开心!”
作为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潘康友还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2024年9 月,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这份荣誉的背后,藏着潘康友和同事们无数个加班筹备的夜晚。
“援疆不能只‘输血’,更要‘造血’。”这是潘康友第二次支教时定下的目标。他牵头成立了音乐工作室,和当地音乐教师朱文元结为师徒,从备课技巧到乐器教学,从合唱指挥到歌曲创作,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朱文元。如今,朱文元已经成长为学校教研组的骨干,他们的工作室还培养出5名当地艺术教师,形成了“带动一校、影响一城”的教育辐射效应。
做文化交融的使者:让粤疆之美在指尖与音符间绽放
“音乐和艺术是最好的语言,能让心与心靠得更近。”这是潘康友常挂在嘴边的话。在教学中,他试着将广东粤剧的婉转与新疆木卡姆的奔放结合,带领学生组建合唱团。排练经典曲目《彩云追月》时,他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改编旋律,让节奏更贴合孩子的嗓音;教唱《茉莉花》时,他让学生用手鼓打出新疆舞曲的节拍,两种文化的碰撞,让经典曲目有了新的生命力。
妻子陆婉静也用自己的方式助力文化交融。她在学校开设了剪纸工作室,将广东岭南窗花的细腻与新疆艾德莱斯绸纹样的艳丽结合,设计出《民族团结石榴图》特色课程。潘康友常常为孩子们的剪纸作品配上音乐,夫妻俩还和其他援疆教师一起,打造了“诗韵琴声”社团,让古诗词在音乐与剪纸的映衬下,变得更加生动。
学生美合热阿依的剪纸作品《石榴花开》,把岭南剪纸的精巧与新疆花卉的奔放融在一起,成功入选“穗疏少年手拉手”文化交流展;热合拉则更有创意,她把剪纸纹样绣在艾德莱斯绸上,创作的《蝴蝶与木棉》还拿下了疏附县“民族团结进步奖”。这些作品成了粤疆文化交融最鲜活的见证。
疏附县教育局局长兰金山感慨地说:“潘康友老师带着家人两度援疆,从珠江之滨来到天山脚下,用使命与热情书写着动人的故事。他和本地教师一起探索,把粤剧与木卡姆融合,创作出《西陲燃灯》《您像春风暖心房》等歌曲,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
音符里的民族团结:让歌声传递爱与希望
“西陲燃灯,迎着丝路的风,珠江水与天山相逢”——由潘康友和援友共同创作的《西陲燃灯》,如今成了广东援疆教师的“主题曲”。歌里以“燃灯”喻指援疆教师,唱出了教育工作者扎根边疆、照亮孩子未来的奉献精神。
而《您像春风暖心房》,则是潘康友为献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创作的作品。这首歌唱出了边疆少年儿童的成长与梦想,先是在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的活动上展演,后来又登上南疆各大舞台,还被选送至央视少儿频道。“努力学习有力量,让美丽边疆闪耀光芒” 的歌词,源自潘康友平时和孩子们聊天时听到的心声;“我们像石榴籽一样”的比喻,则来自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民族团结场景。
“这首歌写的就是我们的生活,每次唱都觉得心里暖暖的。”学生艾斯玛说,第一次在校园里唱响这首歌时,许多同学和老师都红了眼眶。除了创作歌曲,潘康友还主导编排了感恩话剧,讲述援疆教师帮助边疆学生追逐梦想的故事,每次演出都能引发全场共鸣。
援疆工作队的郭国星评价道:“潘老师是我们广州援疆队伍里的表率,既是支教团的‘开心果’,也是大家的‘粘合剂’。他们一家举家援疆的行动,本身就是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
情定第二故乡:让民族团结之花永续绽放
从2020年到2025年,四年半的边疆岁月,在潘康友的脸上刻下了些许风霜,却让他的眼神愈发坚定。如今,他教过的学生里,已有几人考上了艺术院校,朝着音乐梦想稳步前行;他带出来的徒弟朱文元,也能独当一面,成为学校音乐教学的核心力量。
面对“援疆工作先进个人”“广东省最美援疆教师”等荣誉,潘康友始终保持谦逊:“我只是做了一名人民教师该做的事。是边疆给了我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这里的孩子和同事们,也给了我无限的温暖。”
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校长帕提古丽・亚森动情地说:“我们打心底里佩服潘老师一家,全家都过来援疆,太不容易了。以他们为代表的援疆教师,不仅带来了广东的音乐、剪纸、广绣、书法,还有太极拳、舞龙舞狮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他们把民族团结的理念融入教学,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植入了孩子们的心灵。”
当被问及未来的规划,潘康友和陆婉静异口同声地说:“疏附已经是我们的第二故乡了。我们会一直在这里,用艺术教育浇灌民族团结之花。”他们还特意提到,自从到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支教以来,家乡从化在资金、教学设备等方面给予了大量支持,这是他们能安心扎根边疆的坚强后盾。
夕阳西下,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潘康友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晚风拂过,校园里残留的歌声与远方传来的车声交织,像是一场跨越山海的交响。这歌声里,流淌着粤疆两地的深情厚谊,寄托着民族团结的美好期盼,更昭示着边疆教育更加光明的未来。
从珠江之滨到天山脚下,潘康友一家用四年半的时光,在祖国西陲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育人乐章。他们是教育援疆的践行者,更是文化润疆的播种人。正如《西陲燃灯》里唱的那样:“同心同声,家国命运与共……让我们共圆中国梦。”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的殷切嘱托,正被无数像潘康友一家这样的援疆人践行着。他们从岭南沃土带来教育的种子,在西北边陲用心浇灌,让民族团结的石榴花,在这片热土上绚丽绽放,结出饱满而甜蜜的果实。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