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湾区行_fororder_湾区行_副本

民间珊瑚保育站晋级科普基地

2017-06-19 16:24:57 来源:深圳特区报 编辑:陈伟赞 责编:董健雄

  深圳特区报讯:6月18日上午,大鹏新区海洋生态文明日活动在大鹏新区大澳湾珊瑚保育站举行。启动仪式上,“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在珊瑚保育站挂牌。

  一个由珊瑚志愿者建立的民间保育站,缘何一跃升格为全市的科普基地?沿着珊瑚保育志愿者的足迹,记者探访到,大鹏新区实施4年珊瑚保育计划,已经让5000株“珊瑚宝宝”回到大海的怀抱。新区党工委书记王京东表示,大鹏新区正探索建立可复制的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技术和管理服务体系,打造世界级人工珊瑚修复示范区。

  四大珊瑚群繁衍47种

  生态状况有改善仍未脱险

  珊瑚礁系统是众多海洋生物赖以生息的生物链条。我国海域珊瑚种类繁多,其中石珊瑚全部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并被列入世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公约)附录,大鹏海域是中国最合适珊瑚自然生长的海域之一,在大鹏海域四个珊瑚群中,两个石珊瑚群尤为珍贵。

  2006年,深圳海洋渔业科研部门首次探明,在大鹏半岛海域分布着大澳湾硬珊瑚区、大鹿湾鸡冠珊瑚区、东冲―西冲石珊瑚区、杨梅坑石珊瑚区等四大珊瑚礁群。因海水污染、粗放式海洋作业以及非法盗采,使海底珊瑚礁覆盖率由30年前的70%,下降到岌岌可危的地步。

  2014年4月至9月,新区经济服务局联合海洋环保机构,再次对四个珊瑚礁群进行探查。结果显示,四大珊瑚群中可以鉴定识别的造礁珊瑚种类种数合计有47种,珊瑚数量比之前调查结果略有增多。但调查区域4个站位珊瑚的平均死亡率仍高达38.15%。海底珊瑚有明显人工采挖的痕迹,生活垃圾、渔网等沉积物较多,珊瑚群落总体仍处于濒危状态。

  各界积极参与自觉行动

  让“珊瑚宝宝”回家

  2012年,大鹏新区全面开展对陆海生态植被的修复工作,“潜爱大鹏”珊瑚保育计划正式启动。当年10月,二十余名潜水志愿者深入海底,探查珊瑚生长状况,制定人工种植珊瑚方案。翌年10月,潜水志愿者在大澳湾珊瑚群放置人工支架,首批种下了1000株人工繁殖的珊瑚苗。

  2014年,在媒体的宣传推动下,珊瑚保育计划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众多企业和家庭捐建人工珊瑚礁、认养珊瑚,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出资、社会参与的珊瑚保育机制。不仅珊瑚种植数量连年递增,加入珊瑚保育计划志愿者队伍逐年扩大,自觉保护珊瑚的意识已成为更多市民群众的共识。

  民间珊瑚保育站晋级

  首批“潜爱”讲师亮相

  经过两年的发展,珊瑚志愿者队伍逐步走向规范。2014年11月,中国首个专注珊瑚保育的民间社团组织——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成立。从事珊瑚保育的潜水义工超过200人,其中核心义工54人,除深圳地区潜水员外,还包括上海、杭州、惠州、广州、香港的潜水员以及旅居布里斯班、泰国的中国籍潜水员均加入此项活动。

  2015年夏,“潜爱大鹏”珊瑚保育站作为我国第一个专为珊瑚保育民间机构兴建的志愿者基地,在大澳湾码头揭牌。时隔一年,这个民间珊瑚保育基地成为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启动仪式上,首批“潜爱”讲师集体亮相。

  珊瑚存活率达90%

  在国家级海洋公园成长

  截至2015年底,“潜爱大鹏”已联合海洋专业团队在海底投放人工珊瑚礁达29个,栽种珊瑚苗近5000株,珊瑚存活率高达90%。

  据新区经服局负责人段晓伟介绍,目前新区正将珊瑚保育计划,作为创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按照规划,新区将以大鹏四大珊瑚礁群周边海域为核心启动区,积极推动国家级海洋公园建设,加强与广东海洋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打造世界级人工珊瑚修复示范区,探索建立可复制的海洋生态环境修复的关键技术和管理服务体系,最终将大鹏半岛国家级海洋公园打造为“特区中的国家级海洋公园、国家级海洋公园中的特区”。(记者 张连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