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湾区行_fororder_湾区行_副本

广东:打造天蓝山绿水清美丽湾区

2019-07-08 09:12:43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赵滢溪 责编:董健雄
原标题:打造天蓝山绿水清美丽湾区

广东:打造天蓝山绿水清美丽湾区

  生态文明建设在粤港澳大湾区蓬勃推进,一幅天蓝、山绿、水清的美丽湾区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图为深圳盐田。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关键词

  绿色

  “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定位之一。

  7月5日,《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以及《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两份文件用专节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美丽湾区建设明确了路线图和任务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施意见》提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携手港澳加强污染联防联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珠三角森林城市建设不断拓展,绿色生态水网越织越密,蓝天白云与清新空气相伴,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逐渐形成……如今,生态文明建设在粤港澳大湾区蓬勃推进,一幅天蓝、山绿、水清的美丽湾区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黄叙浩 张子俊 刘倩 黄进

  筑牢生态防护屏障

  2020年大湾区内地森林覆盖率达52%

  粤港澳大湾区背山面海、三江汇流,地理环境优越,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守护好这里的青山绿水,是大湾区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此,《实施意见》将“筑牢生态防护屏障”放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

  走进肇庆四会市罗源镇,这里四面环山,山林隽秀,五大水库如绿宝石般镶嵌在群山之中,村落中苗木花卉、水产蔬果等特色农业发展欣欣向荣,让人感受到优良生态环境带来的勃勃生机。

  在粤港澳大湾区,森林小镇建设作为《实施意见》中提到的“加快建设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的重要抓手,正将生态防护屏障筑牢到镇村的“最后一公里”。

  去年底,珠三角地区9市全部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实现了“国家森林城市”全覆盖,“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雏形初现,为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建设构建了生态安全新格局。

  “到2020年,全省将建成200个森林小镇,珠三角地区50%以上建制镇将达到森林小镇评价指标标准。”省林业局局长陈俊光说。

  根据《实施意见》,在“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加速提质的同时,我省还要加强珠三角周边山地、丘陵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建设北部连绵山体森林生态屏障,深入实施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到2020年,大湾区内地森林覆盖率达到52%。

  不仅森林生态屏障在大湾区延绵,绿色生态水网也在大湾区“越织越密”。

  宽阔的东平河畔,佛山最大的城市中心湿地公园——滨江湿地公园呈带状沿河而建,这片由长约8公里的滨河片区改造成的城市公园林荫密布、繁花盛开。碧水长流广场、浪花平台等景观应接不暇,紧邻湿地,未来的佛山CBD——佛山新城栋栋高楼正在崛起。这条佛山新城东平河绿道,目前仍在不断完善,力争打造成绿道的另一个升级版——碧道。

  作为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重要部署,广东万里碧道工程已明确总长度180.09公里的“1+10”个省级试点,其中大湾区碧道试点作为重点建设的“1”,分布于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江门、肇庆8市,长度97.79公里,占省级试点长度的一半以上。

  《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出,“推进珠三角绿色生态水网建设,建立湿地保护分级体系,加快建设一批湿地公园,健全河长制湖长制,强化与港澳水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合作,打造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合作典范。”

  省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的重要抓手,万里碧道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造为“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成为老百姓美好生活的好去处。

  一方迷人的“水鸟天堂”也即将形成。就《实施意见》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的部署,省林业局表示,将组织编制和落实相关区域规划,推进山体、水体、生态廊道的整体联接,提供更多的栖息地给珍稀野生水鸟“安家落户”。

  加强环保和治理

  提升重要江河水质 消除劣V类断面

  绿色发展不仅需要守护好山好水好生态,也需要主动推进环境综合治理,打好蓝天保卫战与碧水攻坚战。

  一声开工令下,机器轰鸣,吊臂此起彼伏。5月6日,粤港澳大湾区又一超级工程——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全面开工建设。该工程将把清澈的西江水东引,为广州南沙及上百公里外的珠江东岸城市“解渴”。

  西水东送的背后,是广东保护水资源、治理水环境的持续努力。

  《实施意见》对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作出了系统部署,提出实施东江、西江及珠三角河网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重要江河水质提升工程,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三年行动计划》则明确,到2020年,基本消除大湾区内地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

  去年以来,广东开展水源地保护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建立问题清单,逐一整治销号,去年底如期完成925个地级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今年,广东又启动县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清理整治。

  同时,广东继续攻坚治水短板。去年底,广东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发布1号令,要求攻坚深圳河口等9个劣Ⅴ类国考断面。各级河长湖长高位推动治水,目前广东已设立省、市、县、镇、村五级河长37871名、湖长476名,加上村民小组设立的河段长兼巡河员,总人数超过15万名。

  一座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快马加鞭,如江河卫士般守护着大湾区的绿色家园。2018年全省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59.2万吨,新建成配套管网将近8000公里,连续两年刷新纪录。

  “今年以来全省国考断面的水质同比好转。”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1—5月,71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Ⅰ~Ⅲ类)为73.2%,县级、地级以上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实现100%达标。全省劣Ⅴ类国考断面从9个降至6个。在原来为劣V类水体的深圳河口,随着水环境改善,如今70公顷天然红树林枝繁叶茂,水鸟在湿地觅食栖息已颇为常见。

  《实施意见》还提出,完善粤港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合作机制,采取硬措施整治大气污染。打开粤港澳珠三角区域空气监控网络,23个站点显示着表征空气优良的一片黄绿色。

  这个从2005年开始运行,并在2014年监测范围从粤港扩展至粤港澳三地的监控网络,是粤港澳以环境信息共享推动联防联控的成果。

  2006年至2018年期间,监测网络测得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的年平均值分别下降了81%、28%及36%,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在2014年9月才纳入监测网络的PM2.5年平均值相比2015年下降了13%。

  “这反映近年粤港澳联合或独立推行的减排措施,包括要求发电厂安装脱硫设施、制定及收紧车辆的排放标准,淘汰较污染工业设施等,已对珠三角区域的整体空气质量带来改善。”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专家分析。

  2019年1—5月,广东珠三角9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5.7%,同比上升5.7个百分点,其中PM2.5平均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0%。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蓝天白云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亮丽名片。

  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变革生产生活方式 粤一半电能来自清洁能源

  生态文明成果要为粤港澳大湾区群众共享,更要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的模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实施意见》提出,建设绿色发展体系,变革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一辆辆绿色牌照的新能源车在路面穿梭。“相比原来节约了很大一部分油费,这为改善空气质量出了一份力。”今年刚换新能源车的谢先生表示,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不少城市,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正在加速形成,令绿色出行成为时尚。

  《实施意见》提出“大力推进公交电动化和其他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运用,加快充电设施网络建设。”2018年,全省新增纯电动公交车17456辆,公交电动化率达到81%,继深圳之后,广州、珠海也实现公交100%电动化。

  新能源汽车加速推广,燃油汽车排放标准也再度收严。今年7月1日起,广东提前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预计半年可减少蒸发类碳氢化合物(HC)约2万吨;到2030年,单年蒸发排放的减排效益预计能够达到34万吨以上,将有效改善珠三角空气质量。

  不仅交通出行,产业和能源供应上也积极“调结构”。《实施意见》提出,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加快落后产能退出,完成“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综合整治。

  省生态环境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广东全省排查“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10.7万家,完成整治约5.6万家。全省陆续关停156.5万千瓦燃机机组,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面积达到2.1万平方公里。《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我省还将继续开展造纸、印染、制革等高污染行业清洁化改造。推进粤港清洁生产伙伴计划,推动佛山南海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环保产业园、肇庆环保科技城等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建设。

  与此同时,广东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为大湾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新动能。

  在广东沿海,一个个大风车矗立海上带来源源不断的电能;在珠海高栏港海边,满载LNG的巨轮正在靠岸;在横琴岛上,一个高可靠性配电网和智能配电网已经搭建成形……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正在构建当中,2018年,广东近1/2电能来自清洁能源。

  创新的市场机制也将助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意见》提出,推动建立大湾区绿色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深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低碳城市、城镇试点示范。

  省生态环境厅介绍,在粤港澳三地持续推动下,粤港认证机构已签署《关于共同合作开展碳标签的谅解备忘录》,两地碳标签互认机制取得阶段性进展。截至去年,全省碳排放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配额9374万吨,成交金额18.60亿元,成为国内首个配额现货交易额突破15亿元的试点碳市场。

  接下来还将推进广州、深圳、中山等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支持佛山禅城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和中山小榄北区近零碳排放社区建设,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项目。一个绿色低碳、生态优美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加速形成。

  聚焦

  各项生态文明建设预期指标

  ●到2020年,大湾区内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PM2.5浓度年平均值不超过34微克/立方米。

  ●到2020年,基本消除大湾区内地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

  ●到2020年,大湾区内地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

  ●到2020年,大湾区内地森林覆盖率达到52%。

  推进举措亮点

  ●筑牢生态防护屏障:

  推进珠三角绿色生态水网建设,建立湿地保护分级体系,加快建设一批湿地公园,健全河长制湖长制,强化与港澳水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合作,打造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合作典范。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深圳河、广佛跨界河流、茅洲河、淡水河、石马河、东莞运河等流域综合整治,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消除珠三角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实现重点河流水质明显改善。

  ●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粤港澳大湾区环境科学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中山)生态环境保护联合创新中心。

  环保机制创新

  ●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严格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和惩戒。

  ●建立完善粤港澳环保交流合作机制与平台,协调解决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

  ●实施最严格的环保法规标准、环境准入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黑名单”和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

  来源:《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图表:彭雳

  ■声音

  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构建起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要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永波

  南方电网将全力服务、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适应能源结构清洁化的趋势,以数字化、智能化、物联网等技术推动传统电网改造升级,实现分布式能源和即插即用负荷的智能调控,推动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孟振平

  与世界其他著名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有广阔的乡村腹地,从环境提升到乡村振兴,都需要绿色金融的创新支持。借助绿色金融等工具,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尝试探索城市与乡村、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模式。

  ——暨南大学绿色与低碳发展研究院院长傅京燕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的红树林湿地为南飞的候鸟提供了休憩地与食物来源,对候鸟的迁徙保护非常重要。保护森林、湿地等生态保障系统,是大湾区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重要举措之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所长徐大平

  天然气正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中坚力量,LNG逐渐成为最活跃的天然气供应形式。《实施意见》提出,扩大油气管道覆盖面,提高油气储备和供应能力。中海油将通过开发建设一系列大型油气田,深挖南海油气资源潜力,完善海上输气大动脉管网,加快大湾区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海油董事长杨华

  广东要针对不同生态环境功能区的系统问题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海)各要素典型地区,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试点,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管理体系和评价监管机制,形成完整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体系,为高品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力量。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李永洁

  粤港澳城市群不仅属于城际之间的地域共同体,也属于生态环境共同体。粤港澳大湾区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应实现目标协同、规划协同、政策协同、标准协同,要构建制度化的合作机制和深度的合作网络,推动“协同共治”。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大磊

  ■案例

  西电东送通道加快建设

  去年减少耗煤6525万吨,呵护大湾区碧水蓝天

  走进南方电网广东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记者看到巨大的调度大屏上,实时反映着电网运行状态,输电线路星罗棋布,天生桥、龙滩等重要水电站输送广东的电量在实时跳跃着。这里是广东电网的“关键大脑”。

  “明年8月,昆柳龙直流工程广东端将形成送电能力。”南方电网计划部工作人员樊扬透露,2018年南方电网西电东送全年输送清洁能源超1900亿度,相当于近50台百万级火电机组全年发电量,减少广东耗煤6525万吨。

  目前,西电东送的大通道仍在加快建设,到2021年工程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增加800万千瓦的通道送电能力,直接将云南清洁水电输送到广东,每年可减少粤港澳大湾区煤炭消耗6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1600万吨。

  不仅清洁电能继续保护着大湾区的碧水蓝天。当下,多条LNG输气管线热火朝天的铺设当中,一个高效安全的天然气网络正在地底“编织”。未来,来自海上和陆上的天然气将沿着这些管道,注入到大湾区快速发展的“血脉”之中。

  在深圳大鹏湾,深圳LNG外输管线施工现场,一辆辆工程车正从雷公山隧道有序进出,工人们冒着雨紧锣密鼓地在施工。

  “这里是LNG外输管线的起点,隧道预计今年底建成,将与附近两个天然气管道调控点接通。”深圳LNG外输项目部副经理武海峰介绍,该项目起于深圳大鹏新区,沿线经过惠州、东莞等地,最终与西气东输二线广深支干线相连。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大湾区优质能源供给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加快非化石能源利用。”中国海油南海东部石油管理局副局长阎洪涛介绍说,下一步主要任务是增储量、提产量,大力加强开拓海上勘探开发,油气并举的同时向气田勘探倾斜,为大湾区提供更多清洁能源,为绿色大湾区建设提供助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