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湾区行_fororder_湾区行_副本

江门市长刘毅:打好“侨牌”为大湾区建设注入“侨动力”

2020-01-16 17:51:47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编辑:胡晓萌 责编:赵滢溪

       国际在线广东频道消息(记者 朱子荣):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1月16日举行第二场记者会,邀请省大湾区办负责同志,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9市市长或分管副市长就推进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等内容回答记者提问。广东省人大代表、江门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毅与大湾区其他地区相关领导出席记者会,围绕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回答记者提问。

        江门拥有400多万五邑籍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分布在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有海内外“两个江门”的人缘优势。为发挥中国第一侨乡的优势,《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那么,江门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将如何继续做好这项工作?这些问题受到记者会上媒体的广泛关注。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2

广东省人大代表、江门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毅出席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二场记者会并回答记者提问。摄影 周华东

         刘毅介绍,《规划纲要》支持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主要是因为江门籍华侨华人比较多,对省乃至全国侨务工作贡献比较大。他用两个个数据来显示江门侨胞的贡献:去年国家邀请了2000多名海外侨胞代表和港澳台同胞,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其中五邑籍侨胞代表就有100多名,占1/20;省两会邀请列席的海外华侨华人代表共36位,五邑籍侨胞代表占1/4。

        2018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知道有来自江门侨乡的代表时,总书记嘱托江门一定要发挥好侨胞的作用。刘毅表示,江门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而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是国家赋予江门的新定位和新使命,对此江门高度重视,积极打好“侨牌”,推动侨资源优势变成侨动力。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8

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二场记者会现场。摄影 周华东

        刘毅介绍,为打造这一平台,江门专门到国家相关部委、机构和高校请示请教、倾听意见建议,共同研究建这一平台。江门也没有等,积极探索,通过举办一系列品牌活动充实丰富这一平台的内涵。

        一是做强“少年中国说”品牌。去年7月1日至4日,“少年中国说”活动首次走出江门、走进澳门,江澳两地政府高层、澳门重要社团领导、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梁启超后人,以及澳门中小学生共计500多人出席活动,其中澳门特区政府官员、社团领导80多人,澳门中小学生近400人。活动对澳门的青少年以及家长、学校很大震动。希望通过举办“少年中国说”活动,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及优良传统,教育广大青少年增强爱国情怀。二是持续擦亮世青会品牌。江门每两年举办一届世青会,每届世青会有超过千人海外嘉宾参加。今年3月下旬,江门将在巴拿马举办第七届世青会,也是广东首次在巴拿马举办如此大型活动。三是借助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大会,凸显江门侨品牌。去年首届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化创意发展大会在江门设分会场,江门分会场吸引了超80个国家地区、超100位海内外嘉宾参加,大会获得广泛好评,有力提升了江门的国际知名度。同时,江门计划对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提质扩容,将场馆面积扩至两万平方米,将超过十万件藏品展现出来,作为展示、弘扬先侨精神的平台。江门正争取创建国家级的华侨文化保护实验区,使之成为华侨文化保护、传承、交流又一新平台。

        刘毅表示,江门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引领,以“固根、筑魂、圆梦”为主线,打造“三大平台”。一是打造“固根铸魂圆梦”平台;二是打造“文明交流互鉴”平台,将华侨华人交流大会打造成为境内与海内外华侨能够文化交流的桥梁,引进带动各方面文化交流,并在江门做好展示工作;三是打造“文化共建共享”平台,文化最终要实现群众共享,首先能实现共享的是文化旅游。在文化旅游共享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比如,去年底江门荣获几个金字招牌。去年江门新会区获“全国百佳旅游目的地”称号,台山市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开平市成为全国首个“世界名厨之乡”,恩平市成为全国首个“中国避寒宜居地”,恩平市大槐服务区成为全国首批、广东省首家“全国高速公路旅游主题服务区”,这些江门都可以进一步发挥作用。

         近年来,江门市持续促进营商环境优化,多项改革措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媒体很关注江门在促进营商环境优化方面的经验做法。“珠三角9个城市与港澳深入融合发展的条件各有不同,推进与大湾区的‘硬联通’建设各有快慢,但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上,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是江门迅速跟其他大湾区兄弟市融入大湾区的一个切入点。”刘毅认为。

        刘毅介绍,江门在“放管服”改革尤其是推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方面成效明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并先后两次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会议作经验介绍,得到李克强总理和王勇国务委员肯定。围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我市创造了“四个三”的做法:立足对标上级授权依法改革、对标自贸区精准改革、对标社会关切稳步改革“三个对标”,破除区域壁垒、行政壁垒、信息壁垒“三大壁垒”,运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联合监管、社会多元监管“三个监管”,构建“多元化便利”的商事登记制度、“诚信优先”的准营审批制度、“全流程规范”的后续监管制度等“三套制度”。

        刘毅介绍,通过“四个三”的做法,确保江门一些改革成效持续走前全国前列。比如,在全国首推银行智慧柜员机智能办照,实现营业执照就近办、马上取;实施134项后置审批分类改革,审批办理时间、申请材料平均压减近50%、30%,改革事项全省最多、企业受惠面最广,业务量占全省试点地区逾8成;在全国率先研发跨层级跨部门市县两级160个部门通用的抽查系统,全域推开跨部门联合抽查,改革经验被全省复制推广;在全省率先实施跨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

        “除了商事制度改革以外,同步在工程项目审批、促项目迅速落地等领域强力推进改革,特别在全省率先试点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刘毅举例介绍,截至去年底,累计365个项目采用承诺制管理,671个项目采用容缺审批,项目前期工作平均提速1-2个月。江门开平市的建邦杭萧项目成为了全国第二个“交地即开工”项目。此外,江门积极为港澳居民就业创业提供优质服务,依托港澳江门籍社团设立香港、澳门联络处,率先在全国实现一般外资外贸企业证照全面整合和商事登记、外资备案、税务跨境离岸办理,港澳投资者在港澳本地即可申领江门执照、外资备案和办税,目前已有60家港澳资企业通过该方式落户江门

        刘毅介绍,江门改革成效得明显,起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去年江门荣获“全国小微双创示范城市”称号;政府数据开放指数排名全国第11;商业信用环境指数排名全国第21。第二,江门的市场主体总量由2015年25.8万户激增至目前52.8万户,总量翻了一番。第三,招商引资成效显。近两年,江门吸引广州投资的超亿元项目28个,总投资额近100亿元;吸引深圳投资的超亿元项目45个,总投资额超过390亿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