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广东       |        大湾区        |         眼界       |        文旅       
广航码头吊机师傅刘南平:以师者之姿,传承弘扬工匠精神
2024-09-13 14:53:28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李藤 责编:张琳瑞

  “晓辉,记得,稳是第一位,心要静,手要稳,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中交广航局广航码头吊机师傅刘南平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温和而坚定。张晓辉抬头望向师父,眼中闪过一丝敬佩,随后深吸一口气,稳稳地接过了师父递来的“接力棒”。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广航码头的“钢铁巨臂”上。刘南平站在20多米高的吊机驾驶室内,神情专注,紧盯着下方忙碌的徒弟。张晓辉额头冒汗,紧张地调整着挂钩位置。两人看似寻常的配合,背后是师徒数年间无数次的磨合与探索精进。

  师徒齐心,攻克难关

  刘南平,从事高空吊机作业24年,在广航码头工作了16年,见证了码头的沧桑巨变,从最初的荒地破房到如今云仓业务落地的物流枢纽,他始终坚守在吊机上,用精湛的技艺守护着每一次吊装的安全与精准。在工作中,刘南平总是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他深知,每一次吊装都关乎着企业的声誉与安全,他也毫无保留地将这份严谨传递给徒弟们。

  今夏的羊城,烈日如火,将码头烤成一块炽热的铁板,空气中热浪翻滚,即便是从江面拂过的微风,也携带了几分沉重与闷热,让人难以觅得一丝凉爽。广航码头上半年市场开拓取得一定成绩,货运逐渐繁忙,恰巧此时业主一批紧急物资急需在最短时间内装卸并运输。面对紧迫的时间和酷热的环境“双重考验”,刘南平与张晓辉师徒二人毅然决然冲锋在前。“我是党员,就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我不上谁上,先安排我值班。”刘南平坚定地说道。

  为了应对高温下的体力消耗,刘南平特意准备了冰镇的淡盐水和清凉油,每隔一段时间就让张晓辉补充水分并涂抹清凉油提神醒脑。同时,他们调整了作业时间,避开正午最热的时候,选择清晨和傍晚进行高强度的吊装作业。虽然作业条件艰巨,但刘南平却没有丝毫懈怠,他常说“每一厘米的偏差,都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凭借多年的经验和对码头的熟悉,他将吊装路径上的每一个关键点都标记得清清楚楚,从风速、风向到障碍物的高度与位置,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不远处,张晓辉的脸上满是紧张与专注,汗水顺着脸颊滑落。他紧盯着刘南平的方向,等待着那至关重要的指令。每当刘南平轻轻点头,或是比出一个细微的手势,张晓辉便立刻行动起来,调整吊机的角度与高度,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小心翼翼,生怕有丝毫的差错。“左半度,再高一点!”刘南平的声音穿透热浪,清晰而有力。张晓辉听后,迅速而准确地操作着吊机,那双因长时间紧张而略显僵硬的手,此刻却异常灵活。随着吊钩缓缓上升,逐渐接近预定的关键点,张晓辉的表情也变得更加专注,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那缓缓移动的吊钩。

  经过数小时的紧张奋战,当最后一批货物稳稳地落在货车上,准备启程时,师徒二人终于松了一口气。汗水早已湿透了他们的衣背,但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在夕阳的余晖下,他们相视一笑,刘南平走到徒弟旁,拍了拍他的肩膀,爽朗地说:“这汗水,值了!咱们俩今天算是把这难关给啃下来了,心里头那个舒坦,比啥都强!”张晓辉笑着点头,眼中闪烁着光芒,回应道:“是啊,师父,这种成就感,比什么都来得真实!”

  温情如歌,亦师亦友

  刘南平与张晓辉不仅是师徒,更是生活中的知心朋友。工作之余,刘南平总爱拉着张晓辉聊家常,讲述自己年轻时的故事,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因为自己的儿子也是开吊机的,他深知这个行业的艰辛与不易,因此刘南平对待徒弟如同对待儿子一般,既严厉又慈爱。“南平师父不仅教我技术,更教会了我怎么做人。”张晓辉感激地说。有一次,张晓辉因家庭琐事心情低落,刘南平察觉后,特地邀请他吃饭。席间,刘南平温暖地笑道:“晓辉,生活就像这桌上的菜,酸甜苦辣都有,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得学会品尝其中的滋味,然后笑着面对。”在工作之余,刘南平与张晓辉的生活也紧密相连。只要有时间,师徒二人常相约去锻炼,迎着初升的太阳,一路畅谈理想与未来。刘南平会分享自己年轻时如何在风浪中磨练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而张晓辉则兴奋地讲述自己近期在工作中的小成就和遇到的趣事。江风轻拂,两人的笑声在岸边回荡,显得格外温馨。

  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仅加深了师徒二人之间的情谊,也让张晓辉深刻体会到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深刻含义。“60后”的师父与“90后”的徒弟,虽横跨30年的光阴,却以心交心,代际之间的差异在师徒间不仅没有成为隔阂,反而成为了互补的桥梁。刘南平以他深厚的人生阅历和专业的技术指导,引领着张晓辉在技艺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而张晓辉则以他的新鲜视角和创新思维,为师父的传统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两人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深厚的师徒情谊。

  匠心传承,未来可期

  对于刘南平而言,匠心传承不仅是对技术的传递,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延续。“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这个行业。” 刘南平感慨地说,在他24年的“吊龄”中,不仅吊起了万吨巨轮上的货物,更吊起了年轻一代对职业的热爱与敬畏,吊起了匠心传承路。这份对职业的热爱、对匠心的传承,在师徒二人身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他们每年都积极参与公司的叉车吊机技能竞赛,并且每年都双双荣获奖项。一项项荣誉不仅是对他们师徒二人精湛技艺的肯定,更是他们默契配合、共同努力下匠人精神在竞赛舞台上闪耀的最佳见证。

  刘南平这样的吊机师傅,也正是万千中交建设者中的一个缩影。他们以师者之姿,传承弘扬工匠精神,宛如璀璨明灯,照亮了青年才俊探索职业道路的征途。“每一代人的努力都是对下一代人的铺垫,只有不断传承与创新,才能让这份事业生生不息。”刘南平说。(文 袁凯)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