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5日上午,广东省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世纪大会堂开幕。开幕大会由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黄楚平主持。省长王伟中向大会作政府报告工作。
广东省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会现场 摄影 朱桦
报告指出,这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工作要求,在省委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省政协监督支持下,扎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走在前列的昂扬姿态,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报告指出,广东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4万亿元新台阶、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进出口总额突破9万亿元、增长9.8%,总量连续39年居全国首位,贡献了全国38.7%的贸易增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约7.4万家。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万亿元,连续34年居全国首位。旅游总收入突破万亿元,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广东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展现出强大韧性和蓬勃生机。
报告指出,2024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持续做实。强化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新发布“湾区标准”54项,在粤执业港澳专业人士超5500名,“跨境理财通”2.0版上线,“港澳药械通”实现大湾区内地九市全覆盖,187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境通办”;二是加力提速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31:1,17个区、2个县(市)、124个镇获评全国百强区、百强县、千强镇,东莞长安成为全省第3个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镇;三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制定全过程创新链“1+N”政策,出台科技创新条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四是大力推进“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内需潜力进一步释放。五是深入推进“五外联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迈出坚实步伐。创新办好广交会,共吸引约50万名境外采购商、创历史新高。举办300场“粤贸全球”境外展,对东盟、中东出口分别增长11.1%、9.1%,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规模分别突破1.3万亿元、7000亿元。“粤贸全国”系列展会成交金额约600亿元。六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成效彰显。七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八是加快民生领域补短板提质效,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深入实施“民生十大工程”五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年度省十件民生实事,“三保”底线兜实兜牢。九是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有效。深入推进法治广东、平安广东建设,加快构建“大平安”格局。
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提质提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进出口总额稳量提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粮食产量1285万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和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均完成国家下达任务。重点抓好十二个方面:
一是做实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加快“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深化轨道交通“四网融合”。优化实施“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稳妥推进“粤车南下”。此外,扩大职称和职业资格认可、“一试三证”范围,完善支持港澳青年在粤就业创业政策和平台体系。加快“数字湾区”建设,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境通办”。
同时,紧紧扭住“澳门+横琴”新定位,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琴澳居民“心联通”,加快建成琴澳经济高度协同、规则深度衔接的制度体系。支持前海联动港澳打造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集聚发展总部经济。加力提速南沙开发建设,推动出台南沙总体发展规划和金融支持政策,推进行政区、开发区、自贸试验区一体化运行改革。强化河套深圳园区与香港园区联动发展,吸引更多高端科研机构、高水平科研团队入驻。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加快规划建设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创新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二是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奋力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支持村集体参与收益稳定项目、分享增值收益,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样化实现途径。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业有奔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盼头。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高水平规划建设沿海经济带。推动出台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推行“标准海”供应。布局更多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项目,打造“蓝色粮仓”。要经略海洋、挺进深蓝,把海洋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发展活力,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
三是全方位扩大内需,精准有效释放消费投资潜力。
四是巩固提升制造业当家优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显示、新型储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巩固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先优势,推进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建设。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智算中心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打造“1+3+N”低空经济发展平台,完善低空智慧物流、城市空中交通、航空应急救援等体系。积极发展商业航天。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开展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让广东成为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试验场和孵化地。同时,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聚焦石化钢铁、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家居等传统优势产业,深入开展工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能增量、提质增品、降本增利、提效增值四大重点行动,推动超1万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深化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创建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
五是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六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七是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广东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支持企业抢抓订单,扩大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电动汽车等产品出口,稳住欧美日韩市场,拓展东盟、中东、拉美、中亚等新兴市场,挖掘非洲、南太平洋岛国等市场潜力。推动广交会、高交会、中博会等创新发展,培育一批本土供应链企业、港口物流企业、国际分销商和代理商,加快六大进口基地建设。落实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促进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带”融合发展。推进智慧口岸智慧海关、智慧边检、智慧海事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吸引外商投资。持续深化电信、教育、养老、医疗、健康等领域开放,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此外,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广东自贸试验区提质增效,出台推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升综合保税区开放能级和水平。完善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支持粤港澳企业“拼船出海”,巩固发展海外产业链供应链。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以侨为桥拓展对外交往交流。
八是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九是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旅游强省、体育强省。
十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十一是推进法治广东、平安广东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十二是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持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孟凡利、冯忠华、黄宁生、叶贞琴、张硕辅、肖亚非、刘雅红、谭玲、吕业升、许红在主席台执行主席席就座。
省委书记黄坤明,省政协主席林克庆,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玉妹,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王荣,老同志黄华华、朱小丹、张帼英、欧广源、黄龙云,省委、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同志张虎、郭永航、袁古洁、张国智,张少康、刘红兵、王胜、陈良贤,许瑞生、邓海光、袁宝成、王学成、黄武、李心、温国辉、郑轲、郑振涛,驻粤部队领导同志马玉平、宋兵,省法院、省检查院领导同志张海波、冯键,广东省选出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吕世明、宋哲、朱孔军,广州、深圳市负责同志孙志洋、覃伟中、王衍诗、戴运龙、李贻伟,以及大会主席团其他成员出席大会并在主席台就座。
出席政协第十三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的委员及列席人员列席开幕会。
大会还邀请各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官员及香港特区政府驻粤办官员旁听开幕会。(文 朱桦 傅细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