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湾区行_fororder_湾区行_副本

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河源市市监体系建设

2017-06-16 15:20:18 来源:南方新闻网 编辑:陈伟赞 责编:董健雄

  原标题:关于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迅速推进河源市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思考

  当前,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构建与广东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的决策。本文拟通过分析河源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梳理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特征,就如何综合运用信用化手段推进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当前河源市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

  (一)当前河源市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1.具有河源特色的市场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多年来,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河源市市场监管体系中涉及到的有关部门职责更加明确,分工更加科学,部门协作更加顺畅,基本上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管理较为规范的市场监管执法体系。农业等职能部门积极推进监管方式改革,对企业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实现对市场主体的动态监管;工商等职能部门不断完善以经济户口为基础的网格化监管模式,实现对市场主体的精细化管理;卫生等职能部门以风险点控制为核心的风险管理进一步强化,将监管重点从事后向事前转变,初步形成了市场监管的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

  2.具有公共性质的市场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目前,河源市以市县区的行政服务中心为主阵地,基本上搭建了以市、县区两级公众服务平台为基础,以行政许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市场服务平台。全市两级公众服务平台对政策咨询、服务预约、社会评价、远程办理的全程信息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统计表明,市行政服务中心的总体社会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同时,工商、农业等市场监管部门组织开展社区驻点、网上驻站以及边远山区、旅游区设流动工作站等活动,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社会服务网络。

  3.具有制约功能的企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工商、质监、农业等市场监管部门在各自领域建立了企业信用的信息平台,为今后建立统一的“河源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平台打下了坚实基础。例如,人民银行河源中心支行创新了“合作社(协会)或农业龙头企业+农户+征信+信贷”和“征信+评级+信贷”的业务模式,建立农户信用采集和评价体系,完成信用信息档案共享机制建设,初步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初步开展工作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对不同信用等级农户实行差别授信;农业部门按照ABC三类分类建档,对农资生产经营企业信用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工商部门初步构建了以省工商局“守合同重信用”公示平台为依托,集中了“农村文明集市”、“诚信市场”等信息的企业信用体系。2012年,全市纳入信用分类的市场有54个,全市共有6个市场被评为“省级诚信市场”,1个市场被评为“国家级诚信市场”。

  4.汇聚民众焦点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初步建立。一是建立了由市食安委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的协调联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完善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组织体系。二是初步建立了监测网络体系,卫生、质监、进出口检验检疫、工商等部门各自肯自己的质量检测资源,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多环节的检测信息交流。其中,工商部门推广应用“信誉通”和“市场电子台帐”,初步建立了信息化的食品溯源机制。三是初步构建了食品市场准入、突发事故应急处理、日常监管、不合格经营户“黑名单”等多项机制。进一步增强食品安全的预警性和可控性,对监测结果进行相应的动态分析,预防和杜绝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市和各县区初步建立了蔬菜、鲜肉、主要副食品等日常食品配送体系,较好地保障了食品安全。

  5.消解市场波动的消费争议调处机制不断完善。一是建立了纠纷防范机制。落实各类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的商品准入制度,强化市场经营单位的管理责任。以动态消费热点为主要参考,抽检通讯器材、汽配、儿童用品、家电、建材等商品,并向社会公示抽检结果。二是完善了维权平台。投资建立信息化广告监测平台,升级改选了12315投诉举报系统,提升了监测、受理以及快速反应效能。市消费者协会、市农业局、市质监局等部门通过信息共享,在媒体上公开点评虚假广告,发布各类消费警示,受到消费者广泛欢迎。三是拓宽了维权网络。工商、农业、质监、盐务等部门大力建设全市范围的社区、自然村维权服务工作站,覆盖全市80%以上的社区和70%以上的自然村;在主要旅游区、大商场建立“消费维权服务站”,把维权推进到交易柜台。四是创新了维权机制。市工商局、市农业局、市质监局等部门在探索建立消费维权“诉调对接”机制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目前,市消费者协会在全市消费维权一体化的基础上,正尝试与深莞惠等珠三角地区联系建立消费纠纷联合解决机制,争取融入到更大的消费维权一体化合作圈。

  6.经受重大活动和大型市场事件考验的能力越来越强。一方面,经受住了大型活动对市场秩序的考验。在“世客会”期间,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对可能影响“世客会”市场秩序的419个风险点实施精确监管。卫生部门和工商部门联合对“世客会”接待酒店和场馆实施驻点监管,有效防控了食品安全重大隐患。“世客会”和客家文化节期间,市知识产权局和市工商局全方位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实现了重点地区、重点市场没有国际知名品牌权利人投诉,“世客会”、客家文化节合作赞助商没有就知识产权问题提出投诉,实现了两个零投诉。另一方面,经受住了重大市场事件对市场秩序的考验。在2003年的“非典”事件期间、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期间、2011年抢盐事件期间,全市市场监管部门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在市场波动未形成前采取防控措施防止市场失序,在市场波动已形成时采取稳定、减缓措施,并最终使全市市场秩序平稳渡过大型市场事件的干扰。

  (二)当前河源市市场监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监管执法主体不明确导致监管资源分散。从三打“期间查处的案件来看,市场监管执法主体不明确,一些行政监管部门的许可证发放代替监管,监管停留在纸面上或者表面,并未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目前,部分市场监管推行的”一支队伍办案“机制较为成功。但是,全市市场监管部门未能整合监管执法事权、建立统一的监管执法机构,还未能较好地解决多头监管执法、监管执法缝隙较大的问题。6月9日查处的紫金县灌水牛肉案件表明,正是因为市场监管执法主体不明,存在执法缝隙,才让违法经营者得以长期逃避监管从事违法灌水牛肉经营活动。

  2.前置审批不规范导致行政许可问题突出。各部门在行政指导过程中,由于依据的法律法规不同、部门利益等因素影响,有时作出的行政指导有互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工商部门依法指导申请某种行业经营登记注册的群众到某部门办理前置许可,但某部门又依据某法规某文件要求该群众在取得许可之前须先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导致办事群众无所适从。互相矛盾的行政指导,消耗了各部门的监管执法力量,引起了民怨。今年初,东莞某地行政服务中心被群众批评“踢皮球”,根本原因就是各市场监管部门对特定行政许可行为的理解不同,导致作出互相矛盾的行政指导意见,给群众办事造成不便。

  3.方方面面受限导致出现监管执法盲区。一是法律地位受限。按法律规定,某些监管部门自己是不能对商品的质量作出具有法律地位的检测评估的,只能通过第三方作出检测评估。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执法中更多地依赖“望、闻、问、捏”的工作经验,工作效率受到一定影响。二是检测经费受限。鉴于来自第三方的检测费用较高,地方政府拨付的专项检测经费不足以保障日常检测之需。部分监管部门需要挪移其他行政经费补充支付检测费用,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法律授权受限。由于法律法规滞后于经济发展,诸如网络市场等新型无形市场的监管法律法规还不完备,形成了新的市场监管盲区。来自监管盲区的违法经营行为缺乏监管,监管部门往往对来自监管盲区的投诉处于有心无力的尴尬境地。目前,各监管部门只能搜集资讯,大多以发布网购消费警示的方式代替监管。

  4.市场监管部门职责不明确导致出现权责相悖。这个问题在“三打”期间表现得尤其充分,并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一是职责泛化。由于个别部门缺乏主体法,其履行职责的法律依据散布于各种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之中。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增加,这些部门的职责不断“泛化”,工作量和监管执法风险倍增。例如工商部门的监管执法依据就散布于100多部法律、200多部行政法规、100多部行政规章之中。二是职责窄化。个别市场监管部门从部门利益出发,有意识地有选择性地窄化自身的职责范围,有利的、风险小的监管执法领域就抢着去做,无利的(或利小的)、风险较大的监管执法领域就赶紧绕开。而大力作为的部门则面临干多错多、干少错少、不干不错的风险。以“三打”期间为例,个别监管部门由于自我“窄化”,有选择地规避了责任,并未积极参与3.2胜利村病死猪肉窝点案、3.19苏区假烟窝点案、5.25爱马仕造假案、6.9紫金灌水牛肉案的查处工作。三是职责边缘化。个别部门在市场监管执法过程中,因为无人才、无经费、无设备而出现有心无力的问题。地方党委政府不得不以联合行动的名义,让监管执法资源较充裕的部门代替执法。一来二去,该部门在监管执法中被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所“遗忘”,导致监管执法职责逐渐被边缘化。由于以上原因,极个别部门甚至出现监管执法印章几年未使用过的情况。在今年“三打”期间,个别市场监管部门因为边缘化严重,甚至被各主流媒体所忽略。

相关新闻